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皇帝,他开创了六个第一,它们分别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0 05:1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2:13
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重要人物,他做了许多大事,后人对他的作为很是称道.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中归纳汉武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六个第一:
第一, “废罢百家,独尊儒术。”
——先秦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此被儒学一家代替。儒学再好,独留这一枝未免太单凋!而且给后世带来的灾难至今难以消除!
儒家思想是良好的统治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爱不释手。所以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便放慢了脚步,漫长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至今还意犹未尽呢!——这就是汉武帝开的头,知道什么人喜欢他了吧?
第二,创立太学。也就是官办学府。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官办学府重视管理,轻视技术;注重修养,轻视本事;培养出来的大都是御用文人或奴才!
第三,拓展了疆土。
——封建帝王的骄傲!百姓有何益处?国不在做得大,而在于民是不是富裕!
第四,开通西域。
——这很有意义,是皇帝老儿的功劳?
第五,用皇帝年号纪年(这以前皇帝无年号)。
——总算学会记录时间了。
第六,用《罪已诏》进行自我批评。
——自己开脱自己,做做姿态,一种统治术而已!曹操当年还因马踏庄稼自割胡须嘛!聪明的统治者差不多都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2:13
一、独尊儒术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 中年刘彻
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历史意义重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2:14
一、独尊儒术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于是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 历史意义重大
七、开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卫青、 李广利、张骞以及细君解忧等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西域首次与中国联系紧密,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
西南:使者军队的接连出现使西南边陲第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北方:卫青霍去病的出击使北疆长时间稳定,保护了京师的稳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2:15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2、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4武帝首创“外儒内法”统治方式;5、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6、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2:15
一、独尊儒术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三、建立年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
四、太初改历
五、盐铁官营
六、通西域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25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