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0 11: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2:17
基本解释:(1)我:自己“~将老”。
(2)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粮。
~兴。~悸。
~孽。节~。
~生。~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
~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余 (3)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人。
(4)后:“劳动之~,欢歌笑语。” (5)农历四月的别称。
(6)姓。(7)" 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虚词实词的使用,结合文句意义,往往实词虚用,虚词实用,一彼一此,没有固定,其词类活用现象较为突出。
本来劳动人民造字,都是根据具体事物,都为实词。元周伯琦《六书正伪》说:“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后之修辞者,每借实字为虚字,用以达其意……”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所谓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意即由单个字面上去理解其义,难以解通,查字典,也难以查出,必须结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
所以古书中,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往往变化无穷,不易把握其规律性。比如“余”同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解,但古书也作虚词用。
古音余读蛇,详细解释:〈动〉1.(形声。从食,余声。
本义:饱足)2.饱足。足食得饱 [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 余,饶也。
——《说文》3.剩下;剩余 [remain;leave orer]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形〉1.剩下的,多余的 [surplus;spare]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亦无使有余。——《吕氏春秋·辩士》。
注:“犹多也。” 父有余(余)财。
——《吴仲山碑》今也每食无余(余)。——《诗·秦风·权舆》2.又如:余夫(指一家五口或八口为率以外多余的人口);余润(利润);余资(剩余的钱);余师(很多余地;[空余的地方]的老师)3.残留的;遗留的 [remaining] 孤嶂秦碑在,荒城 鲁殿余。
—— 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余)杯。——唐· 杜甫《客至》4.又如:余蔌(剩余的菜肴);余庆(祖先留下的福泽。
即因前辈的善行而使子孙得到某些好处);余水(剩余的水);余芳(残花;死后遗留的美名);余杯(杯中残余的酒);余珍(前代遗留的遗物)5.次要的 [second]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辛弃疾《鹧鸪天》6.又如:余光(落日残余的光辉);余春(晚春,残余的春光)7.不尽,无穷 [infinite;endless] 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
——《古诗十九首》8.又如:余哀(不尽的哀思);余思(不尽的怀思);余音袅袅(歌声的余音回荡缭绕);余霞成绮(用以称赞文章时含有无穷的意味)9.其余,其他,以外 [other]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后汉书·祢衡传》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10.又如:余子(其他的人);余事(另外的事,其他的事);余业(副业);余论(指本论以外的议论)11.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 [odd;over;more than] 一车炭重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有竹一顷余(余),乔木上参天。
——唐· 杜甫《杜鹃》翼而为两庑两厢,凡三十余楹。——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12.又如:六百余米;五十余岁 〈名〉1.闲暇 [leisurely]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庄子·天道》2.又如:余功(余暇,空闲);余闲(余暇)1.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 [I,my,me] 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左传·僖公九年》余弟宗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余于仆碑。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此地适与余近。——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黄发在廷,余敢忘古人求旧之义。
——明 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2.又 余之游将自此始。余亟叹其技。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3.又 余闻法人好胜。余既为此志。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4.又如: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也写作“予一人”);余小子(古代天子居丧时的自称。
也写作“予小子”) 〈名〉1.农历四月的别称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四月为余。——《尔雅》2.姓3.“余”的简化字 “余”4.另见 yú。
匠石运斤原文: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译文源自《庄子·齐物论》:庄子去送葬,途中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有个楚国郢都人捣白土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就去请姓石的工匠替他削掉.姓石的工匠挥动一把大板斧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点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郢都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个事,就把姓石的工匠找来说:'试着给我这样来一下.'姓石的工匠说:'我以前是能这样削的,虽然如此,但是能让我用斧子劈去鼻尖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先生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作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一鸣惊人原文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隐.成公贾入谏,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原与君王隐也.”王曰:“故不设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隐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隐,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译文:楚庄王继王位三年,不喜欢直言进谏而喜欢隐语.成公贾进谏,庄王说:“我禁止进谏,现在你来进谏是什么缘故?”成公贾回答说:“我不敢来进谏,我是和君王说隐语的.”王说:“为什么向我说隐语呢?”回答说:“有只鸟栖息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动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庄王猜度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动,是用来定自己的志向;它三年不飞,是用来增长翅膀(增强国力);三年不叫,是用来观察治民的法则.这只鸟虽然不飞,飞就要冲天;虽然不叫,叫就要惊人.你出去罢,我知道这个隐语的意思了.”第二天上朝,提拔了五个人,贬退了十个人.群臣非常高兴,楚国的百姓互相庆贺.所以《诗经》上说:“为什么这么久呢?是要行仁义呀;为什么这么长呢?是要建功业呀.”说的就是庄王这样的人吧!成公贾的隐语,比太宰嚭(pǐ)的游说强多了.太宰嚭的游说,夫差听了,导致吴国灭亡;成公贾的隐语,使楚王清醒,楚国因此而称霸天下.长安居大不易 原文: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在弱冠之年名声未起的时候,他去京城游玩,拜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人,才气颇高,戏弄白居易说:“长安什么东西都贵,想‘居’是不容易的.”等到顾况看了白居易诗卷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感慨说:“能做出这样的诗篇,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弱冠:指男子20岁, 也称加冠. 吴:泛指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入木三分王羲之学书 《书断》(唐 张怀瓘) 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出羊欣《笔阵图》) 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
◎ 予 yú
〈代〉
(1) “予”假借为“余”,我 [I, m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颐《爱莲说》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 予 yǔ
(1) 授予;给予
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谓手拔。——《说文》
予,与也。——《广雅》
予之与夺也。——《淮南子·本经》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诗·小雅·干旄》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2) 赞许,称誉
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管子·宙合》
众必予之。——《管子·小匡》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 师旷。——《荀子·大略》
(3) 出售,卖
岁适美,则市粜无予。——《管子》
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史记》
你好,满意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