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1 21: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2:36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篇)。
译文:(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说:“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孔子的学生。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宰:总管。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
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 出自《论语·子路》。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或者解释为: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评析】 “欲速则不达”的观点是对的,干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但是对于从政者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
作为从政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才是好官;相反,那就是坏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多化点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许多人学习外语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一心只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
于是一些奸商便利用了人们的这一投机心理,制造了许多“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其实这些秘诀唯一能起作用的只是能为那些奸商赚钱,并不能有效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外语。
又比如,不管是孩子或学生,还是家长或父母,总希望他们的学习能很快进步、成绩能迅速提高,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提高。
尤其是在上到高年级的时候发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把以前学过的低年级的教材也重新学习一遍,才可能真正提高高年级的成绩。 宋国有个人,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
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一些。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感到非常高兴。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完他的详细介绍,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也充分地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 江晓原-《从长安民谣到景公疾走》,讲春秋时代的齐景公,也可算是有名的贤君了,而他的贤名,主要是靠倾心任用贤相晏婴得来。话说一日他正在外地旅游,忽得急报晏婴病危,景公大惊,急着要回去看他,下令准备最好的车驾,叫最好的御者来驾车,赶去看晏婴。
但路上他心急火燎,才行了几百步,就嫌专家驾车太慢,“夺辔代之御”,夺过缰绳自己来驾车;又行了几百步,景公火气更大,嫌那马走不快,干脆自己跳下车,疾走起来。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
“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
《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 本课中还出现了一些难字、词,如:“晏婴、驺子、韩枢、缰绳、焚、驭”,启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如果预习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在理解课文时,通过师生共同查资料、讨论来解决一些极生辟和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
(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
(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
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 出自《论语·子路》。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或者解释为: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鲁国做了官,有一天回来向孔子请教,孔子对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说明做事不能只图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评析】 “欲速则不达”的观点是对的,干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但是对于从政者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
作为从政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才是好官;相反,那就是坏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多化点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许多人学习外语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一心只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
于是一些奸商便利用了人们的这一投机心理,制造了许多“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其实这些秘诀唯一能起作用的只是能为那些奸商赚钱,并不能有效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外语。
又比如,不管是孩子或学生,还是家长或父母,总希望他们的学习能很快进步、成绩能迅速提高,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提高。
尤其是在上到高年级的时候发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把以前学过的低年级的教材也重新学习一遍,才可能真正提高高年级的成绩。 宋国有个人,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
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一些。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感到非常高兴。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完他的详细介绍,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也充分地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 江晓原-《从长安民谣到景公疾走》,讲春秋时代的齐景公,也可算是有名的贤君了,而他的贤名,主要是靠倾心任用贤相晏婴得来。话说一日他正在外地旅游,忽得急报晏婴病危,景公大惊,急着要回去看他,下令准备最好的车驾,叫最好的御者来驾车,赶去看晏婴。
但路上他心急火燎,才行了几百步,就嫌专家驾车太慢,“夺辔代之御”,夺过缰绳自己来驾车;又行了几百步,景公火气更大,嫌那马走不快,干脆自己跳下车,疾走起来。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
“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
《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 本课中还出现了一些难字、词,如:“晏婴、驺子、韩枢、缰绳、焚、驭”,启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如果预习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在理解课文时,通过师生共同查资料、讨论来解决一些极生辟和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
(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
(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我把整个文章都给你翻译好了,
您自己找吧!
HOH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庚寅科,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出,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翻译: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
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
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
我醒悟似地想到那摆渡的人说的话接近哲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吧,大概就像这样的吧!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欲速则不达”是南先生一直着重强调的。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
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
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
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也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
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有一位老果农已是癌症末期,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一日,他说要验收两个儿子在他养病期间栽种水蜜桃的成品,藉此决定遗产分配的比例。
大儿子秉性忠良温厚,做事光明磊落,脚踏实地,精挑细选了不大不小却色泽漂亮,坚实饱满,整整一箩筐的水蜜档桃.小儿子向来好动,有些好高骛远,尽挑硕大,甚至略呈烂熟的水蜜桃,装盛得像一座小山。两兄弟开心地要把水蜜桃运下山,弟弟超载的水蜜桃不堪山路颠跛,倾覆而全毁;反观哥哥则是一路安稳,完成地呈献给父亲,关因此获信任,分得六成的田地。
大道理这个故事乍看之下有些老掉牙,然而却有很深的道理和智慧在里面,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受益无穷的法则。不择手段遂“欲速则不达”,更坏的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原文】
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 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邑名。《山东通志》认为在今山东高密县东南。 阳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 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 事。”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 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
【读解】
孔子反对急功近利。
公元前658年,晋国人以宝马美玉献给虞公,要求借道讨伐 虢国。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公不要答应晋国的借道要 求,但虞公贪图宝马美玉而不听劝谏。结果,晋国人灭虢国后在 返回的途中又顺手灭了虞国。这是贪小便宜而坏大事的典型。
公元1958年,中国人以火箭般的“大跃进”速度赶超英美, 结果是经济大倒退。这是“欲速则不达”的典型。
国家大事如此,个人事务也是一样。所谓“风物长宜放眼 量”也就是这样的意思。但面对现实,谁又没有“近视”而急功 近利的时候呢?既然如此,就请把圣人的话铭诸座右,时常提醒 自己吧。
是你自己没有说清楚啊,“文言文欲速则不达翻译”谁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呀?帮你这个忙,以后注意。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篇)。译文:(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说:“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孔子的学生。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宰:总管。谚语“欲速则不达”就是说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不能成功。
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对于从政者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地*,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
作为从政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就是好官,相反,就是坏官。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
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