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周》,学成语——重译献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1 20: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1:23
读《东周列国志》,我学到了一个成语——重译献雉(chóng yì xiàn zhì)。
重译,有多次、多重翻译的意思。
中国对于翻译人员的记载出现于周代。《礼记· 王制》篇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鞮、北方日译”。可见,周在与四夷进行交往时,对通东、南、西、北四方不同民族语言的人员有不同的称谓。并且,当两个相距遥远的民族交往时,往往不能找到通晓双方语言的人员,此时就不得不借助第三种语言,故有“九译”或“重译”之说。
《尚书》有“远方重译而至七十六国”的记载。而成语“重译献雉”的出处来自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交阯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岨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在这里,重译便是多次翻译、多重翻译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