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1 15: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4:21
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制胜之道——孙子兵法暨中国古代军事精品文物展》中,展出了一件湖北荆州市博物馆提供的战国楚墓出土的木制连弩,这应是一件残件,矢匣和弩臂组合保存完好,通长只有27.8、高17.2、宽5.4厘米,因在地下沉睡了2000余年,木质被碳化得黑黢黢的,其貌不扬,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但就目前所知,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独一无二的能一次发射出两支箭的连发弩实物,是中国古代兵器史和机械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发明,是一件堪称国宝的古代科技文物。
正因为连弩在中国古代兵器史和科技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史料价值,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在弩的形制、用途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的见解。其中最大的谜团是关于弩弓的问题,由于连弩、弩用19支短箭和两件磬状木构件一起放在椁的头箱的一件竹笥内,而没有发现弓和弦乃至其腐朽的痕迹。因此有的专家认为,磬状木构件就是弓,并取名为“短木弓”,按照这种猜想复原的连弩也能实现射击的基本功能,不过其基本前提是所用弓弦要有足够的弹性,因为所谓短木弓只有7厘米长,而且是硬木做成的,仅仅起有张弦的作用,箭支射出的所有动力都是由弦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因此复原实验时最大射程只能达到25米左右。如果按照这样的技术路线,它的技术源流来自古老“逐肉”(打鸟)的“弹弓”,因此有人怀疑其是否具有实际作战功能。 《孙子兵法·势篇》
“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速胜是孙子兵法的重要的作战思想之一,他在这里用弩来作比喻,说对敌进攻要创造出如张满弓的待发弩那样险峻的态势,所谓“箭在弦上,千钧一发”;而指挥出击要像扣发弩机那样迅速有效,所谓“一触即发”。春秋战国时期弩已是一种先进的远射武器,但随着骑兵作战的日益频繁,两军对阵时,弩每进行一次有效射击要完成拉弦、上箭、瞄准、射击等一连串动作,往往3箭之后,敌人骑兵已冲到跟前,不得不开展白刃战。连弩就是为了提高弩射击速度的技术发明,其关键技术是发明了类似后世机*子弹夹一样的矢匣,短箭能自动落入发射箭槽,连发10次之后才需要重新装箭,这样就减少了装箭支的时间。另外,战国连弩,一次能射出两支箭,也使创伤敌人的几率增加了一倍。与战国连弩同时出土了多件实用兵器,而连弩单独放在头箱中,可见墓主人生前对这件武器十分钟爱,其尺寸较小,可能不是一件作战武器,大概是墓主人用于防身的。 《汉书》
记载了连弩是对匈奴作战中的重要兵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军与匈奴作战,发连弩射单于,单于落马而逃。三国时期,诸葛连弩也是实战武器。大概因其结构较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在后世战争中几乎淹没无闻,至明代宋应星认为其已只是一种非军用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