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源 | 多为公,不为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1 17: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3 00:30
天地为谁存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是庄子哲学。透悟之,透辟之,人生则多有澄澈。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理解、把握和实践著名教育家 张伯苓 先生的一句人生箴言就多有所获了,其言即: “尽力而行,多为公,不为私,无所谓失望也。” 这简言一句,却富含哲学意蕴。
公与私的关系,缠绕人生。 “天下为公” ,是为一个价值尺度。
希望与失望,纠结心灵。 “多为公,不为私” ,释然心灵一途。
为公为私的问题,不纯然是一个道德问题,首先是人的 存在关系 问题。谁人能脱离天地而存在?谁人能够完全脱离他人而存在?与天地同在,人为“三才”之一,人与天地关系则是生态平衡问题,保护青山绿水,根本是为了人的更美存在,此可谓“大公有私”。人与人同在天地之间,是为依存关系,本根在于互助生命而非互害,因而需要*怀而非小心眼、大作为而非小手脚。所以,宋代哲人张载讲得真是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如此思想背景与人生境界下,实践张伯苓先生所言“尽力而行,多为公,不为私”,不是最多或者最大的“无所谓失望”?
具体而论,以当今的商业关系看,以超市为典型案例,不是超市规模越大、服务的民众越多,利润越丰厚,品牌越是叫得响,越是有发展的希望?所以, “多为公” 是一个大学问、大智慧,需要高举远慕的眼力、眼界与卓越作为。
“不为私” ,在任何个人都是不可能的,要害在于 怎样为私 ,尤其是 为私的智慧 。 “大公无私” 最是辩证的智慧。张伯苓先生一生为南开教育而公而忘私、公而无私,但其在“私”上的获得不是最多最大? 德高望重、流芳千古, 不是其永恒的“私德”与“私得”?这又是何其易哉?
至于 希望与失望 的关系问题,可以确证的是,人往往失望于他人而主希望于自己,但若自己充满奋斗的希望而不让他人失望,自己何以会有失望?
哲人哲言是人生的思想源,更是人生发展的营养源,不可失缺,更不可不深长思之并力行后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