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哪些方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1 18: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48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笔者通过结合学校的课题研究及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自己主要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应建立在合理的平台上。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课堂中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好,能够应用自身学过的原理、结论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进行合理猜想。一堂好的课,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只有建立合理的平台,注意问题可相对学生操作性,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初步前提。如何建立合理平台呢,笔者认为要遵守下面几个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有些教师要开公开课,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去装饰,花很大力气去解决,这大可不要。例如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中《平面展开图》的学习,这是实践课,应该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直观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挖掘课文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发现新旧知识的矛盾,也可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产生矛盾从而形成问题情境。
二迁移性原则,通过所学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例如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解决直接开平方后学习配方法中,在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到直接开平方来。“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现象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现象实质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可预见性原则,在对学生的典型的,普遍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能设置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学生错误不仅证明他们的知识还不够完整,而且表明了学生具有的潜在的最近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教师应该把它看成设置适宜问题的情境的标志。
四可讨论性原则,在讨论中,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来设置问题情境,这种方法对激励学生思维活动是最有效的,通过学生争论,达到对问题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没有讨论的课堂是一谭死水,乏味,无法达到课标要求。
五可检验性原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检验的方法激发矛盾,通过对科学史中趣味的事实的叙述或通过实验演示来设置问题情境等等。
六灵活性原则,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也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三个能力:1、深挖教材,储备知识的能力(知识要有深度和广度);2、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要闹而不乱,和谐有序);3、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对教学环节的随机应变策略)。这些是开展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达到我们教学目标的应该引以注意的地方,是执行问题情境的成败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