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20: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00
所谓公平分配,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劳动者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者在分配中遵循机会均等、规则公平的原则,允许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但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公平只能是部分规则的公平,不是结果的平均。
(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必须反对平均主义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承认适度的差距,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而平均主义则抹杀一切劳动差距和分配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制约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公平与平均是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是最大的不公平。
(2)实行收入分配公平,必须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必然会有所差别。我国现阶段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原则。同时,由于每个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异,也必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收入差距的悬殊,又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社会的稳定。 首先,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对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合理地配置,更多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也就是经济学上的效率。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讲效率必然推动人们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科学管理,节约各种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提高效率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客观需要。人们要获得更多的收入,达到生活富裕,首先必须生产出更多的财富。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制度上引导和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向,把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
最后,追求效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是个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多贡献多得,鼓励人们把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节约各种资源,并使其充分发挥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在市场经济中,又由于不同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的拥有不同,劳动能力也各不一样,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上的差异,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差别。如果这种差别和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因收入过于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不公平,反而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初次和再次分配中都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实现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的统一。
提高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从而使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如果分配制度不体现效率优先,就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实现*不可能是同时富裕,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发展经济,不讲究效率,实际上只能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要实现*,只能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后富起来的人,最终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提倡效率优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出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效率目标。
实现公平,是寻求效率目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同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实现*客观上要求防止收入过于悬殊,要*各类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要在分配个人收入时更多地注重社会公平,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为重点,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把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