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一个关于“年”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22:4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40
《元日观潮》
唐.厉元
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
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
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
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
《元旦试笔
明.陈宏章
天上风云庆会朝,庙漠争遣茅草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好有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田园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惟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寄诸弟兼呈崔都水》
唐代.韦应
一从守兹郡,两鬓生素发;
新正加我年,故岁去超忽。
淮滨益时候,了似中秋月;
川谷风景温,城池草木发。
高斋属多暇,惆怅临芳物;
日月昧还期,念君何时歇。
《岁旦》
宋.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校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壤;
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40
中华民族有家谱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编制了难以数计的家谱,这些家谱在他们的时代,在他们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从商周到汉代,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祭祀祖先、证明血统、辨别世系,同时,又是权力和财产继承的依据。进入魏晋南北朝的门阀社会后,家谱在*、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家谱的主要作用是证明门第,做官以至婚姻嫁娶,社会交往都是以家谱为依据,家谱已由家族文献转而成为一种*工具。隋唐两代,取士多由科举、家谱在选官方面的*作用削弱,但在婚姻等方面的作用增大。宋代以后,取士、婚嫁不看重门第,各社会阶层的成员升降变迁也很频繁,家谱的*作用基本消失。编修家谱成为家族内部的事情,家谱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宋元明清几代家谱的纂修主要是为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尊祖、敬宗、陆族、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后代,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家谱的教育功能增强,家谱中大量出现家族祖先的善举恩荣和各种家训、家箴,对于传播伦理,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一定作用。因而,家谱的纂修无论是唐代以前还是宋代以后,往往都得到*的支持和鼓励。此外,明清两代科举取士,各地中举名额都有一定数额,一些考生往往冒移籍贯,避多就少,以期容易考上,为此,经常引起诉讼,家谱此时又将发挥证明作用。清代旗人袭爵、出仕,需要出示家谱以为凭据,这也可以看作是家谱政洽作用的一点残余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41
《岁旦》
宋.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校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壤;
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