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九十四|宗教学是什么?【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22: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34
我们再来看本书的第4篇章,宗教心理学。在这个篇章里面,作者主要列举了研究宗教个体经验以及研究宗教信仰与文化心理的三位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洛伊德,荣格他们的思想理论。
我们先来看詹姆斯,关于他的思想理论,我们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1个方面,就是他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它包含了非常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他反对用简单的定义去界定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其次,他认为他研究的宗教心理学是基于个体的宗教经验。
在他看来可以分为个体的宗教和制度的宗教,所谓制度的宗教,指的就是我们看到的那种教会组织所呈现出来的那一切样貌,而所谓个体的宗教,就是我个人不经由教会或者说某种中介实现的,我自己内心跟神圣者的关系。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神圣者,这个神圣者,指的是那些原始的,无所不在的,至真至切的东西。
第2个方面,作为一个个体,他认为这个自己可以经验的一个对象他是不可见的,但是,这个不可见的东西它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这个不可见的一个东西在决定着世间万物的秩序,我们如果去适应这种秩序,那么我们就是至善的。
第3个方面,从根本上讲宗教经验是人对自己本体的想象,这种想象对于信仰者而言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实在感,而恰恰由于这种实在感决定着这个个体的人生态度,而这些你从理性的逻辑出发是无法去理解的,而且他也无需让你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我们再来看弗洛伊德的思想理论,关于他的这个思想理论,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1个方面,就是弗洛伊德的一些精神概念,比方说他提到的潜意识是支配我们人类一切精神心理活动的原初动力,他又把这种原动力称之为里比多。
第2个方面,就是他把我们原始的这种图腾动物形象,就认为是原始父亲的替代物。他为什么会这么理解呢?就在于他认为这个孩子小的时候会跟父亲去竞争母亲的喜爱,但是呢,他自己又打不过父亲,那么他就选择一个替代物,那就是动物来作为替代,然后对于他这个动物的态度呢,就是既尊重又畏惧。
作者在这里引述了很多,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就是弗洛伊德怎么去他这个观念的正确性的论据,在这里感兴趣可以去读一下他的这部著作《图腾与禁忌》。但是需要指出来的就是绝大多数人类学家和宗教学者认为胡说八道,经不起验证,但是他提出的这个潜意识的这样的一个观点,确实给了后世很大的启发。
我们再来看一下荣格的思想理论,对于他的思想理论,我们需要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第1个方面,他提出的潜意识分成,首先有一层,是个体经验的潜意识,也就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各种遭遇挫折压抑所带来的一种潜意识。更深一层,是集体潜意识,这种集体潜意识是人体大脑结构所遗留下来普遍的精神机能, 或者更具体的来说,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深受我们中华民族既往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2个方面,个性化是荣格在解释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过程当中所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的人格在荣格看来就是一种精神整体,这种精神整体主要由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者互动以及包含诸多对立的观念所形成的。那么这个个性化的过程最开始就是混沌,然后开始分化,分化之后再趋于某种精神的整合,也就是人格的相对平衡和统一,那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根植于我们一种集体潜意识的思维模式。
那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发现原始人他们所谓的那种神或者上帝,实际上就是我们脑海里面,所要体现出来的精神上的统一,也就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宗教的功能就在于弥合,我们脑海里面诸多复杂对立冲突的观念,使它趋于一个统一的,一个平衡的这样的一个状态。更具体的思想内容,我们还是自己去阅读荣格的相关著作,在这里就简单的表述到这。
我们再来看第五篇章的思想内容,宗教语言学,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这里讨论的是哲学家眼中的宗教语言学,为什么是特别强调哲学家眼中的呢?那么这就跟作者在这个篇章里面列举的这个人的思想观点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下面就这一篇章的第1个思想内容,也就是艾耶尔的思想观点,我们来进一步的思考一下。这个艾耶尔他就反对形而上学,所谓反对形而上上学,就是说他反对,在一个我们能够感知的,合乎科学,合乎常理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世界,比方说上帝的那个世界,比方说我们所谓的灵魂世界,他认为那个世界不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的依据就在于这个形而上的世界,你经不起逻辑的推导,也经不起经验的验证,也由于无法描述,超出人类的理解,所以也没有什么意义。关于上帝存在这个命题,作者列举了一些对于这个论题的推导,然后怎么去说这个问题怎么样,在逻辑上推理不出来,但是这方面需要逻辑学的知识,个人在这方面目前欠缺,暂且不论。
第二个思想要点,作者透过威兹德姆,弗克,黑尔,希克这几个人编织的故事而试图用逻辑语言论证,说明上帝存在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或者说是有意义的,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内容庞杂,而且个人逻辑学欠缺,就暂时不深入研究讨论,但是我们可以就是发现就是说我们对于宗教语言当中的很多命题,可以从逻辑学的角度去推导和研究。还有就是作者也介绍了就说蒂利希的宗教象征理论, 布尔特曼的解除神话理论,范・布伦的“宗教语言边缘理论等,从广义上去探讨宗教语言的内涵。
我们再来看本书的第6部分思想内容,宗教文化学,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列举了道森,汤因比,卡西尔,这三位大学者的思想观点,我们先来看一下道森的思想观点。
对于这位学者的思想观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道森他探讨的是宗教与文化的深层联系,这种深层的联系体现在,他认为真正的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一种精神的洞见,它追求的是一种实在的直觉,那么这种所谓的实在的直觉,既可以表现为形而上的思辨,又可以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创作。
比如他认为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对于宇宙规律的洞见和儒家的伦理观,而这个印度文明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对绝对存在的洞见和圣人的道德观而这个在希伯来文名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对理智世界的洞见和哲人的伦理观。那么在他看来凡有生机的文明都有一种精神动力,而这种精神动力一般来自于宗教传统。其次,宗教虽然远离社会生活,但是他却会为社会注入精神因素,引导社会迈进更高的实在境界。
再次,他发现就是中国的儒家学说,或者说印度宗教的学说,它实际上已经渗透或者说融入到了生活当中,整个社会的很多秩序都受到这种宗教的神圣秩序所支配,所以社会而言总体比较稳定,但是西方文明的这种变动性在他看来,就是西方人的宗教观,并不是崇拜一个永恒而完美的偶像,而是致力于不断人化,并改造世界的这样的一种精神。
再次,透过他对宗教与文化的剖析和阐述,那么我们可以认识到的就是在西方宗教的发展史上,宗教它并没有被某种神圣的秩序所束缚,也没有被仅仅局限在宗教的范围内,而是相对而言获得了一种自由的独立的地位,也恰恰因为如此,所以它对整个西方社会理智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的影响深远。
第二个方面,道森对中世纪的研究。更具体的而言,应该是指他对中世纪时*教历史的研究。在他看来,这一段历史实际上是构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欧洲现代文化的一个文化源泉。其次,他认为就是当时的学者忽略了*教与西方文明进程这种互动性的关系。
再次,就是在他看来,既往的学者都关注那些高层的这种*变动而忽视掉了,就是对平民社会生活影响,相对固定而持久的宗教文化传统。结合以上所言,那么他的学术思想如果一言以蔽之的话,就是透过中世纪的*教历史研究来解释西方现代文化的成因。
我们再来看汤因比的思想观点,对于他的思想观点,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他把文明社会当成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再有就是对这个文明社会有基本的规定,第1个规定,就是可独立说明问题的范围就分为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
第二个基本规定,就是文明社会是一个历史整体,它指的是某一特定时空之下相互联系的群体,而这个群体一般是指诸个类型相似的国家组成。第三个基本规定,文明社会由经济*文化组成,但是在他看来,文化最重要,文化是依据。第4个基本规定,它根据英国的历史进行的这种文明社会的划分,那么从空间上而言的话,就是这文明的影响,它还是有空间的边界条件的,比方说,他认为这个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跟俄罗斯土耳其等宗教文化状况就没多大关系。
第二个方面,汤因比以文化为根据,先把英国所属的文明社会定性为“西方*教社会”,又将其他4个现存的文明社会取名为“东正教社会、*教社会”、“印度小乘教社会”和“远东大乘教社会”,然后通过比较这5个文明社会的“亲属关系”,概括出了下列26个文明社会: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远*会、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印度社会、古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苏美尔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地斯社会、墨西哥社会、于加丹社会、玛雅社会。
其中,东正教社会可分成拜占庭东正教社会和俄罗斯东正教社会;远*会可分为中国社会和朝鲜社会。此外还有5个“停滞的文明社会”,玻里尼西亚社会、爱斯基摩社会、游牧社会、斯巴达社会和奥斯曼社会。
对于以上所列举出来的这些文明社会,我们需要注意的有四点,第1点就是这是历史研究当中可独立说明问题的最小单元,第2点,就是他们相对于原始社会而言,在哲学意义上都是同等价值的。第3点,文明社会能出现的最起码的一个条件基础就在于能够生产剩余,而他能够得以发展孕育的发展源泉还是在于宗教信仰。第4点作者提到的这个文明社会的宗教信仰,指的是一种泛宗教观,也就是说古往今来一切人生信仰都可以称之为宗教。
第三个方面,汤因比研究文明社会与宗教传统的深度关系的要点概括。第1个要点,前面已经提到了个体的潜意识,集体的潜意识,汤因比认为还有一种文明社会的文明社会潜意识,这种文明社会潜意识,也可以称之为文化心理或者说文化潜意识。而在他看来这种文化的潜意识其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第二个要点,文明社会之所以能够生发的出来,就在于人类成功地面对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最开始的是自然困境的挑战,再则就是人为困境的挑战。那么这种成功的挑战怎么体现出来的,依靠的就是那种少数创造者的人格。他这里的人格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那种灵魂气质,比如人生态度,善恶观念这些。
也就是说有那么一小撮人透过神秘的心理体验直觉,然后获得了某种非凡的人格和信念,然后他们就改造广大社会群众,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信徒,而这些信徒又进一步去模仿这个人的这种人格信念,他的价值观念等等,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习俗,就这样的一个过程推动了文明社会的进程。
第三个要点,在他看来某个文明社会解体的时候,人们就出现了这种信仰和创造力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又会使得这个社会的成员出现这种灵魂*,行为*,比方说某个社会快解体了,就出现了这种自暴自弃和自我克制的这种对立的思维观念,实际上这种对立的思维观念是为了来取代这种创造性的行为。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暂且表述到这里,如果需要进一步深入的讨论的话,还得去阅读汤因比先生的书。
我们再来看卡西尔的思想观点。对于卡西尔的思想观点,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1个方面,就在于他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神话,宗教,科学,艺术等等,它都是我们人类文化创造的一种符号形式。但是他特别注重的是神话与宗教这个符号形式,为什么特别注重这个呢,第一,它是一种基本的文化形式跟科学,艺术并肩。
在他看来,艺术是我们所谓的直观的统一,帮助我们铺开了一个生活形式的极为丰富的世界,科学是我们思维的统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规律和原则的世界,而神话宗教是我们情感的统一,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普遍存在和根本同一。
第二,神话与宗教研究可以揭示人类文化塑造人性,创造自由的历史进程,而且对于我们人类最初的这种符号形式而言,它就是神话与宗教的基本形式。第二个方面,科学思维与神话思维的区别,科学思维是具体事物的推演,趋于整体的扩张,事物外延的分类,神话思维是直觉经验的终结;趋于集中的冲动;某物内涵的凝聚。
第三个方面,从功能上看,神的形成过程和语言的形成过程具有相似性。宗教学者巫希诺认为神的形成过程有这么三个阶段,从瞬间神,功能神再到这种人格神。所谓的瞬间神,就是说原始人在外界遇到某种事物,结果遭到了生存威胁,内心很恐惧,而脑海里面也会有一种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如果长期的挥之不去,那么它有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客体或者实体化,然后这个原始人可能会把它画出来做成图腾,然后去崇拜。那么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成了一个功能神了。
而语言的形成过程,就是原始人在遇到某种突发情况,情绪很暴躁,或者说情绪很激烈,希望透过某些词语去表达出来的时候,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内心当中的某种情绪刺激就慢慢转化成了某种客观语言表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就是神话的这个符号方式和语言的这个符号方式实际上是并行而不悖的,然后共同孕育出了我们的这种思维概念。
第四个方面,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功能就在于,以语言概念为手段来实现“思维的普遍化或观念化”。相反,神话思维形式则趋向于集中、凝聚、个别或实体,神话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个别的事物实体化。结合以上几点归结到底,就在于神话与宗教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母体。
第5个方面,这个方面实际上是作者总结第一篇章学术纵横的思想成果,那么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说,宗教学研究要关注大问题,比方说人是什么?善是什么?再则就需要有方*,前面讲的语言学者方*心理学者的方法呢还有社会学者的方*等等,从这些方*当中我们要去探究到宗教与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
导读九十四|宗教学是什么?【1】
导读九十四|宗教学是什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