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法的下2句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22:4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35
读书之①法,在循序②而渐进③,,熟读而精思④。
[注释]
①之:的。②循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由易到难进行。③渐进:逐渐进步。④精思:精心思考,就是要学深学透。
[译文]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介绍了两种:首先读书应该按一定顺序,不要颠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要一点点积少成多,其次是书要熟读才会理解里面的意思
[赏析] 本文之语出自朱熹之口。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期很有影响的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吸收前人经验,总结自己经验,对于如何教人读书,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意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朱熹告诫人们: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这个顺序是:第一,先读基础的、容易把握的书。第二、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第三、从字句、章节、篇章依次读起,把前面的弄懂后,再继续读下去。读书必须记得背得,仔细推敲、琢磨其意。要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熟读成诵,使学习内容烂熟于胸,这在人的成长、精神发育的一定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36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二十四字诀”读书法
朱熹,字无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源人。他是南宋时的大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博学的学者之一。朱熹十八岁即中进士,但一生为官不过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讲学。他在江西庐山创立的“白鹿洞书院“,是世界最早的哲学研究院之一,培养了大批学者。朱熹幼年时很聪明,五岁即读《孝经》。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读书方法“二十四字诀”,共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他的读书经验。
一、 循序渐进
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渐进。
二、 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见解。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 虚心涵泳
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总之,这种读书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四、 切已体察
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复就自家身上推究。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又说:“读书须要切已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总之,这样读书法要求自身视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否则,人云亦云是不会有见地的。
五、 著紧用力
指读书要抖擞精神,化大力气,下苦功夫。读书既不同游戏,更不是请客吃饭。读书要“群疑并兴,寝食俱废”,“只要将勤苦捱将去,不解不得休”。读书如行上水船一样,倘不奋力,就可能前功尽弃。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认真,才能有所获。
六、 须教有疑
指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36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37
不动脑子,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