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塞上飞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6 09: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8 16:33
文:李俊海
图:来源网络
塞外的十月,秋高气爽,别样风情,我们踏着秋风寻歌。
沿着金色的山谷追风景,偶尔遇见进山摄影或写生的人们驻足。一路上红彤彤的山楂树格外艳丽,坡上的民居错落有致,炊烟袅袅,与背后层叠的山峰组成一幅幅活的画卷。峰回路转,远处团团云雾缭绕,近处就是我们第一个目的地---响水湖。
响水湖是一个山村的名字,因村边常年经久不息的一汪潭水得名,富有诗意。那潭水从高处崖壁边流淌而下,轰隆作响,人们依山傍水在山谷里造屋居住,山高水长,世外桃源一般。
我们是来追踪一个人,他叫张福海,闻名遐迩的“苹果状元”。几十年前,这里头脑灵活的人们纷纷走出大山打工,他却死心眼儿蹲在山里侍弄果树,硬是靠栽果脱贫,还带动全村人漫山栽植苹果和山楂。如今的山村,到处花果飘香,蜚声山外。
我们拍了张大哥的果园外景,约他到苹果树下讲解各个季节的管理过程。果实累累的树下,他非常专业地为我们演示着,除了那手上的老茧外,看不出他是个年近70的庄稼汉,倒像个文质彬彬的技术员。据说,最早他到山外自费学习培训跑烂了几辆摩托车,后来他成了“专家”,经常有轿车开进山里请他到外面讲课,他索性自己买辆车考了驾照,随时出山。他外出讲课和培训从不收费,带领小村栽果致富的事迹传为佳话,2012年荣获县*优秀农村技术人才奖;2019年被河北省*授予省级劳动模范称号。
恰巧,村支部王*路过拍摄现场,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他。他神采飞扬地告诉我们,张福海是全村栽果致富的领路人,全村人均9000多元的纯收入80%来自于果品生产,这高山果园就是山里人的绿色银行!
一个胖哥驾驶一辆崭新的农用车在我们面前噶然停下。他指一指南坡上的苹果园说,那儿的苹果最大,每个有一斤多重,眼下已经摘袋晒色,果园是张大叔手把手指导建起来的呢!说完开着车子跑远了。从远处传来一串串高亢的山歌,是那胖哥儿的声音。
欢声笑语中涌进一拨赏秋客,听口音是唐山人。他们围着张大哥问这问那,跟他在果树下合影。一个大姐手持带陀螺仪的相机拍视频,自己现场解说,肯定是做抖音快手。这些赏秋人望着漫山遍野的果树和群山雀跃着歌唱着,肆无忌惮地采摘着自己喜欢的果子。张大哥说,这些人几乎年年来,跟山里人都混得熟了,还介绍许多人过来采风,但都是照价付钱。
告别画一样的响水湖,我们去追拍那道闻名遐迩的山岭---青松岭。青松岭原来的老路已经改为 旅游 观光路,此时岭上秋色斑斓,青黛灰白底色上跳跃着金黄和各种红艳,九弯十八盘的崖壁上被爬山虎染得火红。一辆辆自驾车停靠在路旁,人们在拍照赏秋景,天空几架航拍机嗡嗡地飞过。有年长的老人领着孩子在原共和国外长黄华题字的“青松岭”石碑前留念,跟他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长鞭哎,那个一甩哎… …啪啪地响哎!”一串清脆的《青松岭》电影主题歌声,把我们吸引到新路上的文化沙雕前。沙雕的甬道上,一队穿着艳丽的大姐们正在*微视频,听口音是天津人。她们一边唱歌,一边迈着整齐的模特步向镜头款款走来,身后一组组再现老电影《青松岭》故事情节的红色雕塑,把我们唤回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斗转星移,文化延绵,时代变迁,但山里的故事依然精彩。这些真实的场景被我们录入镜头,我们的航拍机也在鸟瞰车水马龙的岭上全景,一览那山那岭那路那人的火样的繁华。
翻过山岭,落日余晖渐红,我们最后去追逐那个闻名遐迩的小镇---青松岭塞外江南水镇。水镇坐落在漠北要塞黄崖关旁边的山水间,是近几年才建成的生态文化 旅游 景点。步入灰瓦白墙曲水流觞的镇子,不抬头看山时,真的以为到了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呢!
傍晚的水镇已经灯火通明,各色店铺鳞次栉比,酒肆小吃招旗飘舞,街巷中小桥流水人流如织,好一派江南小镇氤氲风情。这场景丝毫不输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和扬州城“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意境。
水镇主打“青松岭”文化品牌,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旗袍秀”、“京剧票友会”、太极、舞蹈、卡丁车、马戏和土特产展销应有尽有,每天吸引京津冀游客一两万人。文化广场上灯光摇曳,人们节日般地载歌载舞,湖里彩色音乐喷泉此起彼伏,石桥旁边的秋荷闪动金色的涟漪。水镇上的背景音乐不时播放《青松岭》主题歌和乐曲,怀旧的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地去电影馆重温那个老电影的故事… …
塞上的风停了,人们赏秋的脚步未停,唱秋的歌声不断,咏秋的诗意正浓,喧闹过后便是满满的收获。
作者简介:李俊海,1957年生人,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人,兴隆县 旅游 文广局退休干部,现为兴隆县职工文体协会副会长。曾在全国各级报刊和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