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9 13: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3:10
3.1 广泛阅读,体现基础性 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要在“读”上下功夫.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打好阅读基本功 物理课本是用最精炼的物理语言陈述物理事件、物理方法、物理知识的典范,它具有鲜明的“严谨清晰,通俗简明”的特点,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既可复习巩固物理知识,又可打好阅读基本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例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 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54页)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文中文字叙述极其严谨简练,应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琢磨加点字的含义,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及科普书籍,增强读懂资料的耐心和信心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阅读量大的,学生感到较为畏惧的背景资料,绝大部分来自于教材之外,它以现代科技、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某个热点事件、问题为情景,既考查了阅读能力,又考查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 平时留心会发现有好多文章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思考. 例如:(苏教版《中学生探索学习丛书 走近混沌》第89页)……如果在铁电体上施加应力使其沿自发极化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那么原胞中正、负电荷重心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化而使其自发极化发生变化,自发极化的变化意味着表面束缚电荷及吸附的自由电荷的变化. 若在极性相反的两表面间接通一根电线,其上便会有电流流过,这种应力导致电极化变化的现象称为“压电性”,反过来,如果在铁电体上施加电场,它便会发生弹性变形,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性”……. 压电体实际应用的最简单例子是使用压电陶瓷的煤气点火器. 经过极化的一小块压电陶瓷在受到压力时连接其带有相反电荷的两表面的导线之间会因为电荷的流动而迸出火花,利用这种火花可以点燃煤气……. 阅读上文后既知道了电铁体知识,又了解了压电陶瓷打火原理,还可结合电压、电流等知识点构成资料型题目,考查阅读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做好摘录,扩大信息存储量 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 将典型的物理模型、图像图表、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方法、热点事件等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模糊不清的内容,指导学生再查阅相关资料,这本身又是一个阅读过程. 经过日聚积累,个人信息存储量不断升级,阅读能力也将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 3.2 选择精读,体现针对性 由于高中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精读,更具有现实意义. 精读物理概念、规律,弄清物理量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概念、规律是浓缩的精华,要弄清它的历史背景,逐字逐句的读,咬文嚼字的理解.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揭示了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即惯性”,“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为进一步定量研究物体的运动奠定了基础”等. 精读关键语段,提取有用信息 有些习题的文字叙述冗长,有用和无用信息混杂,再加上有意的设陷,使解题者往往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而误入歧途. 面对这样的习题,需要反复阅读,用着重号圈出文字叙述中的关键词句,大刀阔斧地削去一些屏蔽思维的枝节内容,从而在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呈现出问题的主干,使看似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例如:2000年上海高考试卷第24题(热辐射问题) 此题篇幅长,有500多字,考生只有耐心阅读,把握关键语句才能解决此题。 精读物理过程、理清物理情境 有的试题文字表述并不算长,但它的情境较新,过程较复杂,这也给阅读者带来难度.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第22题(外力通过活塞从井中向上抽水问题) 理清活塞上升过程中水位的变化,及判断活塞下面是否有真空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有的还可把过程用图像、表格等方式描述,简化过程,帮助理解. 3.3 综合阅读,体现实用性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讲究实效,要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读文”与“读图”相结合,“读书”与“读题”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可先粗略浏览一遍,知道题目的概况;再精读,掌握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选择有效解题途径. 3.4 适时阅读,体现时空性 平时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 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平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 对一些精彩的背景资料可让学生“*阅读”;对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或规律,可让学生“回顾阅读”;对陌生的内容和较难的试题,可让学生“解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