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九思的后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9 21:5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2:07
徐贞明(1530—1590),字孺(m)东,一字伯继,贵溪东山岭人,徐九思的儿子。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任浙江山阴县令,后调朝廷任职。
是我国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徐贞明极力主张整治水利,疏通江河,开垦荒地,发展生产,部队战土平时务农,战时参战。为了治水,徐贞明数年之内踏遍了北京的密云、平谷,河北的遵化、迁安、丰润等地,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他撰写了《水利图》《西北水利书》《潞水客谈》等传世之作,提出了一整套兴修水利以及推广水田的方法,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路水客谈》从14个方面论述了水利当兴,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2:07
明朝是个以封建道德为统治基础的国家,徐九思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领悟和继承,成为他不断升迁的资本,也是他在仕途中特别注重百姓道德建设的原因。早早失去父母的九思饱尝了世间种种不幸,过早地目睹了百姓在表面强盛的大明王朝统治下的穷困生活,这是他以后做官处处为民考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体恤民情,为百姓办实事,这必然触动同阶级文官集团的既得利益,招来仇视,也因此而结束了官场生涯。
九思进入仕途后,开始被委任为句容知县。徐九思做官,有一套驾驭下属的本事。在明朝,官与吏是两个系列的人。官经常变,而吏不变。官多为读书人出身,对地方情况不熟悉;而吏由于在一个衙门任职,熟悉情况。这样,有些年资高的吏员,就会欺辱新上任的*。徐九思显然熟悉这种情况,所以,刚上任时,装得什么也不懂。过了不久,有一个下属吏员下班时,将空白公文与公章装在袖子里,偷偷地带了出去。此事被徐九思知道了,他抓住这件事,要严惩那位吏员。其他的吏员们纷纷为他说情,但九思并不买账。此后,下属们见九思都怕了。对于下属,区别对待:忠心赤胆者赏;老奸巨猾者惩。
按明朝所制定的财政制度,*预算并无旅费一项,过境*本身及其随从所需的食物、马匹和船轿挑夫全部由地方负责。这给地方财政带来不少的负担。明朝嘉靖皇帝又是个极为信奉道教的皇帝,因此常派遣*和方士到道教名山朝拜做法祈福。句容县的茅山便是其中的一座。句容县开支范围比较小,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然而,有一年县里遭受大面积旱灾,农民收成不好,加上*过境又相当的频繁,使财政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按规定应由距离最近而有盈余的地区直接补贴。但九思认为“邻民即吾民”,不愿将这些负担转嫁给邻民。为节约开支,他划出数十亩地,带领家丁、士卒种植粮食、蔬菜,以供养来往官吏。偶尔也会安排他们住在自己家中。因为他过于节俭,显得极为“吝啬”,一些深知他行为的官吏便绕道而去。
九思做官,经常为民办实事,深得民心。句容县城与白土间有20里的一段路,长年失修,厚土积了三尺,每逢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堪,泥水可以溅到大腿上,给百姓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九思得知情况后,亲自进行了实地考察,然后规划建造一条石块铺筑的路。当然,筑路牵扯到费用问题。一般地方*为解决经费问题,不外乎挪款和增加赋税两种方法。当时可供挪用的款项极少,九思又不愿给百姓增加额外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便只能节约日常经费的开支。经历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2:08
徐九思,江西贵溪人,明朝嘉庆中期任句容县令。有《明史·徐九思传》,传中主要讲其为官之事,并无其后代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