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9 14: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6:16
究其原因,可分两种: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阻挠。 首先来说封建主义的压迫。 推行洋务运动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有恭亲王奕忻、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郭嵩焘等。他们虽然掌握一定的实权,但是在朝廷中有为数不少的大臣官僚、士大夫反对他们的主张,生怕洋务运动的发展危及他们既得的权势,在*上、经济上和*上多方钳制和阻挠。主要是顽强派和清流派。在顽固派看来,“自强”主张有悖“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代表人物有倭仁、徐桐、李鸿藻。他们或以理学权威自命,或以孔孟之徒自居,或以“帝师”为尊,具有相当强大的思想*势力很深远的社会基础。对于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近代的科学技术,采用机器生产、训练新式军队等措施,都认为是违背祖制,“用夷变夏”,于是就百般抵制,深恶痛绝。慈禧太后为了独揽大权,就一手扶植那些反对奕忻和洋务派的顽固势力,用以牵制奕忻和洋务派;一手又重用和支持洋务派,同意他们推行“自强新政”。两派的斗争在60年代后期开始激化。其中大的争论是1867年关于同文馆是否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以及1880年修建铁路。清流派代表人物李鸿藻,也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后来他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号称“清流”。慈禧太后暗中放任清流派,借用他们的言论牵制洋务派。 对于这次运动,这一时期的实际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的态度非常重要。慈禧被一些史学家称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说她“一贯顽固守旧”,却不知慈禧掌权正值国事衰微之际,她并不缺乏改革进取之心,她大量信任、起用了一批洋务派*。洋务派每办一事,必招致顽固派和清流党的攻讦,朝廷上无一日安宁。面对顽固派和清流党的嚣声,慈禧太后巧妙地施展其*手腕,逐渐地减少来自他们的阻力。她曾为倭仁阻挠同文馆加设天文、算学馆一事责难倭仁,也曾为遭到顽固派咒骂的郭嵩涛鸣不平。但是,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与一个最高统治者应该有的知识素养和精神面貌又有一定的差距,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因而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如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火车要用驴马来牵引等;她贪图安荣享乐,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修造颐和园等:她贪权,为了独掌大权,施展其权力平衡的手段,利用顽固派、清流派牵制洋务派。无知、私欲、贪欲,直接影响了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的实绩。更为重要的是,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改革的进程和目标从未有过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通盘考虑,而是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说明她仍缺乏一个卓越*家的前瞻视野。所以在这么一个掌权者的统治下,洋务运动难以大刀阔斧地前进。 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曾写到“洋务运动属于反动路线一边它是一次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一次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发动的*运动。”在我看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反动的,为*人民*,但在促进科技引进,人才培养及促使中国资本主义发生等方面有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洋务派与封建顽固派相比,是开明进步的,有可取之处。洋务运动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一面,也有阻碍的一面。 洋务运动本身的封建性和*性也使洋务运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诸如企业的衙门化、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这就自我窒息了洋务事业的发展,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它是在列强用炮火强迫打开中国大门后,由开明的地主官僚们发起的,先以“自强”为口号,发展军事工业,后来在财力不济时,打出“求富”口号,发展民用工业。但是这些工业都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难以进行完全资本主义的生产。军事工业是洋务派封建官僚主持创办的,又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因此,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和性质;训练新式陆海军是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兴办军事工业的目的所在,洋务派*大力购买洋*洋炮,雇用洋人教习,极力扩充军队,以李鸿章的淮军为例,到1865年底淮军已由原来的6000余人,骤增至5万余人,而且“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而变为洋*队”,另外还有炮队四营,但是不断增强的兵力由于清廷的*、投降*,而在列强侵略时不堪一击;洋务事业的又一重要措施是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且以北洋水师为主力,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可是这支海军由于清**,海军军费挪用、指挥失误、避敌不战等因素,在甲午之战中被日本侵略者彻底击败。这都是封建主义的落后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