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重于理性议论,较少描写的小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11: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3:33
一、主旨: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保卫雎阳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二、内容分析:
1、第一层(第1自然节):交代写作原因是旨在补充张巡、许远、南霁云之英雄的事迹。
2、第二层(第2、3、4自然节):以辩证的方式歌颂张巡、许远的爱国业绩。先驳诬蔑许远降敌的观点;再驳许远先失守城池是降敌证据的诬蔑;再驳以死守雎阳责备英雄的荒谬。辩驳中有事实、有推理、有类比、有对比,有理有据歌颂了许远为国让贤的高风亮节和“守一城以捍天下”为国牺牲的爱国精神。
3、第三层(第5、6自然节):追忆了南霁云的英雄事迹和张巡不屈就义的感人事迹以及张巡记忆超人的轶事。
三、艺术分析:
1、全文特色是议论和记叙并重:前半篇侧重议论用于反驳;后半篇重在记事,是叙述。看似不同,其实两者是用不同方式共同歌颂许远、张巡等爱国英雄的感人事迹。而议论用来澄清是非,让人正确认识英雄,记叙是在这基础进一步了解英雄丰富前面的理性认识,相辅相成。
2、对人物的刻划:正面人物是相互映衬,反面人物构成对比反衬。许远举贤授能映衬出张巡才能杰出、勇于任事。南霁云欲诈降寻机复仇映衬出了张巡就义不屈杀身成仁的忠勇之气。众人的哭泣映衬张巡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而贺兰拥兵自重,妒贤忌能,反衬出南霁云深明大义忠贞刚烈的爱国品质,以及张巡许远以国家为重,置生死于外的高尚品行。
四、知识要点:
1、后叙:用来补充传主事迹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
2、南霁云形象的描写方法:⑴细节描写(拔刀断指、箭射浮图);⑵侧面描写(贺兰、一座之人、船上人的反应);⑶语言描写(慷慨陈辞)。
3、张巡形象的描写方法:⑴语言描写;⑵行动描写;⑶肖象描写(颜色不乱);⑷细节描写(记忆力强);⑸侧面描写(南霁云、众人泣)。
4、写作特色:议论与记叙并重,两者有机结合,高度统一。
5、议论部分的论证方式是驳论,采用的是驳论点的方法(驳畏死敌降;驳雕阳失守;驳死守策略失当)。
五、重要段落简析
1、“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见教材)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两句是对偶句式。
(3)这里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事实作论据,驳斥错误议论。
2、“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船上人犹指以相语。”(见教材)
(1)这段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有两处:一是南霁云拔刀断指,一是抽矢射塔。
(2)作者用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
(3)南霁云拔刀断指后,“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这里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南霁云刚直行为的感人力量。“船上人犹指以相语”也是侧面烘托,说明南霁云的英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长久流传。追问搞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