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10:3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22:24
彼得·潘综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态,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拒绝接受现实。他们的症状不但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来自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他们的症状不但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则告诫说,“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他说:“因为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加上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太会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
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理疗。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不是单靠家人说教就能改变的,只有交由精神病专家来引导。
说起“彼得·潘综合征”就不得不提到长不大的彼得·潘。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
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
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22:25
很多人喜欢装嫩,做事带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心态,如果这种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幻想,不愿长大。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22:25
确实是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而且这种病很多时候非常的可怕,还会导致做出的事情会非常的极端。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22:26
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因为这种病症在临床表现为心情非常的烦躁,而且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否定,并且也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疾病,所以需要找心理医生去治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22:26
彼得·潘综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态 。这种病真是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