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 聊城市 《九月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6 22:2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1 01:1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作品译文
意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1]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2]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3]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他生于公元701年,死于761年,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1张)《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1 01:17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编辑本段]释义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7、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8、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1 01:17
云台山茱萸峰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考
十月中旬,单位一行数十人游河南焦作云台山。在介绍景点之一茱萸峰时,《云台山旅游指南》之茱萸峰第八行起,白纸黑字,“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登临此峰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句”;景区导游与随处可以听见的景区介绍也都这么说。当我问随行导游《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真是在这儿写的吗,他支支吾吾不肯正面作答
王维,太有名了!世有“天才李白,地才杜甫,人才王维”之说,与另一“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山居秋暝》、《鸟鸣涧》、《使至塞上》、《竹里馆》等诗作选遍入中小学课本,许多佳句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例如: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归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说了这么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真的是王维在焦作云台山茱萸峰写的吗?我们从几个方面考证
一、平生
王维与我们相隔了1300多年,但是他的生平却难得的清晰,记载有序,事实确凿、内容翔实。这在盛唐诗人中是为数不多的个案。陈贻有根据《旧唐书》等史料著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其后附有《王维简要年表》,把王维一生弄个底掉,清清楚楚。
王维生于公元701。山西省祁县(山西中部)人,后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山西西南部)
17岁(717年)赴长安(今西安)搏取功名
21岁(721年)是王维生命中大起大落的一年。2月中进士;3月授职大乐丞(朝廷负责礼乐方面的官职,正五品);6~7月遭贬谪为济州(今山东省聊城市荏平县)司仓参军(仓库管理员)。
其后,起起落落……
逝于761年,享年61岁。
二、在河南的行踪
王维有生之年到过河南,而且有专门的文字考证。721年遭贬由陕西去山东路过河南。先是东行洛阳,然后北上探母;之后继续东行到郑州,留有诗作《宿郑州》;第二天一早,由荥阳敖仓口进荥泽,写下《早入荥阳界》;由汴河至开封,留有《千塔主人》。
一山一诗,一水一吟的王维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他去过云台山蛛丝马迹。
三、诗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不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代表作,正因为是代表作,所以从古至今,研究这首诗的人非常多。这首诗诗意隽永深长,但遣词用字浅显易懂。
717年,17岁的王维离开家乡,来到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这应该是王维第一次离家在外过重阳节,这首诗是借其弟之名,倾诉自己思乡之情。从诗中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敏感、柔软……
王维家居蒲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其中“兄弟”讲的是他的弟弟王缙。弟弟小他一岁,哥俩感情非常好。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写尽了一个少年的思乡之苦。同时也可以体味到,只有纯朴、未受世俗污染的孩子才会有这样不加雕饰的诗句渲泻自己真挚的情感。
诗的第三句讲的是他的弟弟。如果真的有重阳登高,并不是讲自己。显然独在异乡的王维满脑门子乡愁,绝对没有登高游乐玩耍的心情,
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无可能写在云台山茱萸峰
1.时间不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在公元717年,而王维唯一一次路过河南是在721年的秋天。
2.王维在河南的行程清清楚楚,一路乘船顺黄河东下,而且几乎每到一地都留下诗作,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过云台山。史料亦无记载。
3.这首诗题中的“山东”并非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老家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少年诗人在长安自然是“华山以西”,“忆山东”,完全符合地理方位。云台山在山西蒲州的东面,如果他在云台山写这首诗,岂不要“忆山西兄弟”了吗!
4.“遥知兄弟登高处”,意为远远地想到自己的兄弟重阳登高。如果说王维登茱萸峰后写下此诗,不仅没读懂诗,简直是故意曲解。
5.茱萸是一种香气辛烈的植物(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属、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古人习俗,九九重阳节爬山登高时,身上佩带插有茱萸的袋子(茱萸囊),祛邪避恶,怀念亲人。王维借“茱萸“的典故表达思念之情,与云台山茱萸峰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景点为了提高知名度而借“茱萸“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不仅误导、愚弄游客,而且贻笑大方。让人们不禁发问:那里有真的吗?追答四白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1 01:18
什么啊,问题都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