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长歌行》 《七步诗》 还有《出塞》 的全诗意思和时代背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8 03:4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17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迫呢?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他“生于乱,长于军”,天资聪敏,颇受曹操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因其“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致失宠。曹丕即位后,他遭到严酷的*和打击,一再贬爵徙封,名为王侯,实同囚犯,很不得志。明帝曹睿即位后,仍无改变,他虽几次上书请求任用,都遭到拒绝,最后在孤独困顿、郁郁寡欢中死去,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为五言诗。以曹丕即位为界限,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向往建功立业,冶游一些反映战乱和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后期作品更多的表现反抗*,渴望自由的思想和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曹植的诗歌在学习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和创新,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和繁荣。他的诗歌声调和谐,音节流畅,有很高的艺术性。钟嵘的〈诗品〉说他“骨气高奇,词采画茂”。
而这首七步诗就是在曹丕即位后,曹植想要用“本是同根生”来唤起兄弟之情,并表达兄长对他进行**的不满之作。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18
《长歌行》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
《七步诗》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出塞》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18
不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19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
--------------------------------------------------------------------------------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