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或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或义和团中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8 10:0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3:50
三元里抗英斗争故事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指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离城约五里。1841年5月,广州战役开始后,英军的暴行,清朝的投降丑态,早已激起三元里一带人民的义愤。5月26日,即奕山与英军订立《广州和约》的前一天,广州城北各乡义勇首领齐集牛栏冈,议定联防抗英,相约"一乡锣响,众乡皆出"。29日,一小股英军窜到三元里一带*扰,菜农韦绍光等当场打死几名英军。为了迎击英军的报复,三元里人民在村北北帝庙集会,并用神座前面的一面三星黑旗作指挥,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这支队伍中有贫苦农民,有丝织、打石和烧炭工人,有渔民,有秘密会党成员,也有爱国士绅。他们利用"社学"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30日晨,几千义勇*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率2000人迎战,义勇们按计划后退,诱敌深入至牛栏冈,将英军团团围住,截断归路,展开肉搏。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少校毕霞等多人,生俘十余人,英军余众逃回四方炮台。义勇跟踪追击,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义勇也闻讯赶来。"老弱馈食,丁壮赴战","不呼而集者数万人"。面对武装的群众,侵略军无法冲出重围。英国全权代表义律只得向广东官吏告急,并威胁说:"再有义勇相扰,则将打破议和,大举进攻"。奕山大骇,急令广州知府余保纯等出城,"步向三元里绅民揖劝,代夷乞求",由于"士绅潜避",斗争被破坏,英军才得以逃命。6月7日义律竟恬不知耻地出告示要中国人民"后毋再犯"。广州人民针锋相对地出示反驳,并庄严宣告:"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即可杀尽侵略者。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敢于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伟大英雄气概。
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故事
《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台湾的洋行就得到消息,并迅速为民众所知。台湾民众群情激奋,奔走相告。台湾绅士丘逢甲以全台绅民的名义,上书朝廷,要帮求废约,并表达了誓死保卫台湾的决心。
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表示不服清*的决定,也为了浊缶雀抗击日军的侵略。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一面电令在台湾的文武*“陆续内渡”,一面指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前往台湾办理出卖台湾的最后手续。
6月2日,李经方在基隆口外的日本军舰“西京丸”上与日本代表桦山资纪签署了交接文书。反动的清*就列样把300多万与祖国*人民骨肉相连的台湾同胞和漂亮富饶的3.6万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置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在清*决意弃台、日本已调军浊缶雀进攻台湾的情况下,由丘逢甲倡议,台湾士绅决定组织“台湾民主国”,以救亡图存。
丘逢甲为台湾的望族。由科举而中进士,授工部主事。甲午战争开始时丘逢甲组织乡勇助守。在清*同意割台后,丘逢甲上书要帮求清*与日本改约,并力劝当时任台湾巡府的唐景崧继续主持台政。在台湾被割让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丘逢甲认为,既然清*抛弃台民,但台民不可以自弃。台民应当自主,起来救亡图存。在丘逢甲等人的策划下,士绅们经过一阵短时间的仓促商议,决定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民主国总统”,丘逢甲为“民主国副总统”,刘永福为“民主国大将军”,另有“议长”、“内务大臣”、“军务大臣”以及各府县*。国旗为蓝地黄虎旗,年号为“永清”,意思是不忘大清。“台湾民主国”的建立,似乎给台湾民众阴云密布的心头带来一线期望。
当时的台湾省分3府1州。台北府下辖淡水县(今台北市)、新竹县、宜兰县、基隆厅、南雅厅。台湾府下设台湾县(今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苗栗县、埔里社厅。台南府下辖安平县(今台南市)、及冲县、凤山县(今高雄)、恒春县、澎湖厅。台中直隶州(今瑞穗)下辖卑南厅(今台东)、花莲港厅。
抗日的军力部署加下:唐景崧带领的广勇(在广东招募的士兵)和其他清军防营,驻扎在省会和基隆、新竹等处。道台林朝栋所部台勇(在台湾招募的士兵),守卫彰化等台中地区。总兵刘永福的黑旗军,负责台南一带的防务。加上其他清军防营,全台兵力共3万多人。其中广勇多招自散兵游民,纪律差,战斗力较弱。台勇比较可以战,曾在中法战争期间打败过侵台的法军。刘永福曾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勇敢善战,在中法战争中率黑旗军屡创法军,战功赫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把刘永福调到台湾,帮办军务,唐景崧派他驻守台南。 日本侵略者看见台湾军民果断反对割让台湾,抗日热情高涨,就决定用武力攻取台湾。
1895年5月,日本*任命海军大将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主持侵台军政事务,并派陆军中将北白川宫可以久亲王统率精锐陆军近卫师团入侵台湾。实际上,早在3月下旬,日军就已攻占澎湖列岛,作为侵占台湾本岛的浊缶雀。澎湖战争中,日军兵力超过守军一倍有余,中*队奋力反抗,从23日到26日,歼敌近1600人。台澎地区军民在反抗侵略者的战斗中,一开始就表现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
“台湾民主国”成立后,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动员官民,聚集人心,积极整饬军备,严密布防,阻止日军登陆。台湾当时守军有100多营,尚有60余营团练义勇。粗略估计,兵勇团练人数不下七八万人。此外还有库府存银的余万两,火药400余万磅,*弹300余万发。假如可以积极加以练习组织,这些人力、物力对于有效地抵御日军的侵略会起很大的作用。
在日本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唐景崧并没有认真进行军事上的浊缶雀,反而将期望放在企图通过寻帮求外国承认和支持,来制止日本吞并台湾,然而通电发往国外后,没有一个国家响应。
当时日本已调集了大批军舰汇集台湾,“民主国”又派人于沿海各省帮求助兵饷。清廷惟恐日本指责其暗中把持台湾反抗活动,一面令使臣向日方解释已将唐景崧开缺,其任“民主国总统”完全是其自己所为;一面令沿海都抚严查各海口,不准接济台湾兵源饷诫。所以唐景崧的这些努力毫无所获。
比起外援无助,更糟糕的还是“民主国”内部的混乱。
唐景崧虽就任“民主国总统”,但他是在士绅屡屡敦促、又无法离开台湾,出于无奈的情况下才同意的。他仍以朝廷命官按清廷割让台湾的准则行事。如清廷曾令“台湾文武*限期内渡”,由于台湾绅民挽留,唐景崧未可以离去,其他*自然不便内渡。“台湾民主国”成立后,唐景崧非但不动员*留下,团结一致共同反抗日本侵台,反而规定5用27日以前,在台文武*自行选择去留,逾期不得内渡。一些*趁机提出离台。如驻守台北的水师提督杨歧桢就是在唐景崧的安排下率所部离台的。被推举为“民主国国会议长”的台湾绅士林维源也不肯就任而内渡。台湾省3府3厅1直隶州11县共计18名*,有13名内渡而走。在日本即将登陆的紧要时刻,一下造成许多行政权力的空白及军事力量的削弱,这不但极不利于备战,并且对“民主国”的士气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民主国的总统”,本应担当起统领指挥在台军队的责任。唐景崧大敌当前不积极备防,已属措置不当。并且他在治军上没有方略,缺乏严明的法纪,使“民主国”的军纪涣散,不可收拾。
义和团廊坊大捷
发生在庚子年初夏的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这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近百年来,“廊坊大捷”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着廊坊人民。
1900年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2064名官兵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出发,原计划当天下午到达北京,但是在廊坊一带遇到了义和团的奋力阻击。上述帝国主义列强,以“救援北京使馆”为借口,组织了一支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为司令、美国海军上校麦卡加拉为副司令、*上校沃嗄克任参谋长2千多人的联军。西摩尔和他的联军,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惯了,认为此趟北京之行,从天津到北京有铁路之便利,对一支有*炮武装的外*队来说,乃是朝发夕至、瞬息可成的事情。这支由现代化的*支、火炮和装甲列车组成的侵略军遭到惨败,不得不于6月18日退回杨村,在义和团的追击下,再败回天津西站。这支队伍从天津老龙头出发时以军乐队壮行,最后变成一支长长的担架队沮丧地败回。义和团在廊坊抗击八国联军这出色的一役,不仅阻止了洋兵更多地进入北京,而且也大大坚定了天津人民的抗战决心。从而使得天津和北京没能遽然陷入帝国主义列强手中。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这一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史实永传佳话。
廊坊大捷一役,从11日开始到18日结束,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负伤332人。义和团1清军1平民群众死伤近干人。西摩尔事后回忆说:“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炮,那么,我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3:50
中文名称: 三元里抗英斗争
发生时间: 1841年
所属年代: 清代
发生地点: 广州三元里
事件介绍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受潮不能发射,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耻辱之一,更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李鸿章屈辱求和,在*的《马关条约》上签字,引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普遍愤恨,也引起了台湾人民的极大愤怒,因而爆发了反割台、反投降的英勇斗争。
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台湾的洋行就得到消息,并迅速为民众所知。台湾民众群情激奋,奔走相告。台湾绅士丘逢甲以全台绅民的名义,上书朝廷,要求废约,并表达了誓死保卫台湾的决心。
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表示不服清*的决定,也为了准备抗击日军的侵略。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一面电令在台湾的文武*“陆续内渡”,一面指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前往台湾办理出卖台湾的最后手续。
6月2日,李经方在基隆口外的日本军舰“西京丸”上与日本代表桦山资纪签署了交接文书。反动的清*就这样把300多万与祖国*人民骨肉相连的台湾同胞和美丽富饶的3.6万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置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在清*决意弃台、日本已调军准备进攻台湾的情况下,由丘逢甲倡议,台湾士绅决定组织“台湾民主国”,以救亡图存。
丘逢甲为台湾的望族。由科举而中进士,授工部主事。甲午战争开始时丘逢甲组织乡勇助守。在清*同意割台后,丘逢甲上书要求清*与日本改约,并力劝当时任台湾巡府的唐景崧继续主持台政。在台湾被割让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丘逢甲认为,既然清*抛弃台民,但台民不能自弃。台民应当自主,起来救亡图存。在丘逢甲等人的策划下,士绅们经过一阵短时间的仓促商议,决定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民主国总统”,丘逢甲为“民主国副总统”,刘永福为“民主国大将军”,另有“议长”、“内务大臣”、“军务大臣”以及各府县*。国旗为蓝地黄虎旗,年号为“永清”,意思是不忘大清。“台湾民主国”的建立,似乎给台湾民众阴云密布的心头带来一线希望。
当时的台湾省分3府1州。台北府下辖淡水县(今台北市)、新竹县、宜兰县、基隆厅、南雅厅。台湾府下设台湾县(今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苗栗县、埔里社厅。台南府下辖安平县(今台南市)、嘉义县、凤山县(今高雄)、恒春县、澎湖厅。台中直隶州(今瑞穗)下辖卑南厅(今台东)、花莲港厅。
抗日的军力部署加下:唐景崧带领的广勇(在广东招募的士兵)和其他清军防营,驻扎在省会和基隆、新竹等处。道台林朝栋所部台勇(在台湾招募的士兵),守卫彰化等台中地区。总兵刘永福的黑旗军,负责台南一带的防务。加上其他清军防营,全台兵力共3万多人。其中广勇多招自散兵游民,纪律差,战斗力较弱。台勇比较能战,曾在中法战争期间打败过侵台的法军。刘永福曾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勇敢善战,在中法战争中率黑旗军屡创法军,战功赫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把刘永福调到台湾,帮办军务,唐景崧派他驻守台南。
日本侵略者见台湾军民坚决反对割让台湾,抗日热情高涨,就决定用武力攻取台湾。
1895年5月,日本*任命海军大将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主持侵台军政事务,并派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统率精锐陆军近卫师团入侵台湾。实际上,早在3月下旬,日军就已攻占澎湖列岛,作为侵占台湾本岛的准备。澎湖战役中,日军兵力超过守军一倍有余,中*队奋力抵抗,从23日到26日,歼敌近1600人。台澎地区军民在反抗侵略者的战斗中,一开始就表现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
“台湾民主国”成立后,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动员官民,聚集人心,积极整饬军备,严密布防,阻止日军登陆。台湾当时守军有100多营,尚有60余营团练义勇。粗略估计,兵勇团练人数不下七八万人。此外还有库府存银的余万两,火药400余万磅,*弹300余万发。如果能积极加以训练组织,这些人力、物力对于有效地抵御日军的侵略会起很大的作用。
在日本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唐景崧并没有认真进行军事上的准备,反而将希望放在企图通过寻求外国承认和支持,来制止日本吞并台湾,然而通电发往国外后,没有一个国家响应。
当时日本已调集了大批军舰汇集台湾,“民主国”又派人于沿海各省求助兵饷。清廷惟恐日本指责其暗中操纵台湾抵抗活动,一面令使臣向日方解释已将唐景崧开缺,其任“民主国总统”完全是其自己所为;一面令沿海都抚严查各海口,不准接济台湾兵源饷诫。所以唐景崧的这些努力毫无所获。
比起外援无助,更糟糕的还是“民主国”内部的混乱。
唐景崧虽就任“民主国总统”,但他是在士绅屡屡敦促、又无法离开台湾,出于无奈的情况下才同意的。他仍以朝廷命官按清廷割让台湾的准则行事。如清廷曾令“台湾文武*限期内渡”,由于台湾绅民挽留,唐景崧未能离去,其他*自然不便内渡。“台湾民主国”成立后,唐景崧非但不动员*留下,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台,反而规定5用27日以前,在台文武*自行选择去留,逾期不得内渡。一些*趁机提出离台。如驻守台北的水师提督杨歧桢就是在唐景崧的安排下率所部离台的。被推举为“民主国国会议长”的台湾绅士林维源也不肯就任而内渡。台湾省3府3厅1直隶州11县共计18名*,有13名内渡而走。在日本即将登陆的紧要时刻,一下造成许多行政权力的空白及军事力量的削弱,这不但极不利于备战,而且对“民主国”的士气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民主国的总统”,本应担当起统领指挥在台军队的责任。唐景崧大敌当前不积极备防,已属措置不当。而且他在治军上没有方略,缺乏严明的法纪,使“民主国”的军纪涣散,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