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一个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1 13: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5:37
01
还有什么,能比在寒冬瑟瑟的午夜里来写死亡更应景的事情呢?
写写死亡?
有人会说,没听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吗?噢,不不不,我知道的。但你也该知道,很多事情也许可以躬行一试深浅,唯独此事却绝然没有一试之说。
其实,我也不知道,关于死亡,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又能表达出些什么?毕竟,死亡这个事情,真的只是可以说说,想想,可以听听,看看,却不可以真去试试。因为一试,就变成了别人笔下的事故或者故事了!
所以,这真是一个没有任何经验和体验可写的命题。
可,me还是想写!
因为,从某个层面来说,我其实已经死去过一次!只是,又活了过来!
又或者,从某个层面来说,我每天都在死去,然后又每天都在重新活过!
死亡和重生的交融更替毫无痕迹,所以,“活着”的人似乎都还“活着”,看上去都似乎仍是昨天的那个自己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
孔圣人曾曰“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还没整明白,未曾好好的活过,又如何敢妄议死亡呢!
但这个字眼实在心里涌动了太久,终于还是抑制不住,在深冬的子夜从笔下一窜而出。
02
欧文.亚隆说:“只把死亡留给垂死的人是不可能的。生物意义上的生死界限相对精确,然而在心理上,生命与死亡彼此交融。”
蒙田说:“我们从出生时就开始死亡,终点从起点就已经开始……你为什么会害怕自己的最后一天呢?那一天对死亡的贡献并不比其他日子更多。最后一步并不会引起衰竭,只是显露出衰竭而已。””
“只有愿意并准备死亡的人,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滋味”——塞内加。圣奥古斯丁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只有在面对死亡时,人的自我才会诞生。”
这些引用不在于展示我的博学,恰恰相反,这些话如同夜空中一道道惊雷,让我愚痴的脑袋恍惚间找到了一条通向内心更近的路。
“事实上,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深入的思考并论述过死亡,得出结论: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对于死亡的思考会使生命更为充实丰盈,而不是使其贫瘠枯竭。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欧文.亚隆
是的,促使我抑制不住内心汹涌澎湃的思潮而笔耕不辍的,就是这句: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一个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03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是同一个人,和过去的自己是同一个人,和三年前的自己是同一个人。换句话说,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没有一刻不是自己。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身体已经和一年前不同,今日的感受也和过去不一样。我们今天记得的东西也和十年前有些些微的区别,我们的思想、观念、身体、容貌已经随着时间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们和所有认识我们的人还是会认为那仍然是我们自己。
但对于一个时刻保持高度觉察的人来说,他会清楚的知道,这个自己和过去那一刻的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肯.威尔伯称之为每天的“微死亡和微新生”!
在平淡琐碎的日子里,我们终日蝇营狗苟忙忙碌碌,根本无暇顾及生命与死亡的这两大终极命题,顾虑到的估计都是关乎于“存在的证据”。那可能就是海德格尔定义的所谓的“忘失的存在状态”。
怎么会有如此贴切而精准的描述,怎么会如此感同身受的打动我,抑制不住一阵战栗……
忘失是人通常存在的日常模式,又称“不真诚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人意识不到是他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他们倾向于“逃避”、“沉沦”和麻木。通过“随波逐流”来回避选择。然而,当人进入“念兹在兹的存在模式(估计是音译,我们对比于忘失来理解吧)”,人就很真诚,变得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识。
可似乎,这些和我要写的主题“死亡”并无多大关联是吗?
04
那天,在三院二楼的肿瘤病房内,我对状态尚且不错的公公说,“爸,现在想起来,有没有觉得有哪些是比较遗憾的事?”公公一生要强又实干,却不善于向身边人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他虽然坦然接受了病情,但疼痛和日益加重的状况依然让他心情烦躁。他把自己的所有意识感受深深的封闭起来,不与人交谈,郁郁寡欢。
只有我,会偶尔不经意间去触及老人的内心,试图让他产生一个常人的情绪状态。老人,都是很爱追忆当年的,而恰恰是遗憾,才能让他猛的从病人的状态中暂时抽离,忘掉疼痛和恐惧,沉下来进入自己的内心。
那个下午,我们看上去都很真诚而坦然,公公该是说了最真实而动情的话。从年少多难到如今这般,公公唏嘘不已,泪湿衣襟。但我知道,当他把那些个遗憾和“想不到放不下的”都说出来,被我们看到接纳到,他心里会轻松很多,如同那个可恶的东西的一部分随着眼泪和悲伤也流走了一样。
我和婆婆听的一会儿哭一会笑,公公整个人看上去也轻松了很多,脸上一片宁静安详!
那一刻,公公对当下有了高度的觉知和情绪反应,不再自怨自艾纠结的过往,不再忧惧那个预期的将来,那个当下他的生命是最全然的存在和前所未有的完整。
而公公的状态,也把我和婆婆还有床边那个不习惯这样和父亲直面对话而假寐的先生,拉入了一个“紧急或者临界”体验状态。不设想先生和婆婆的感受,那一刻,我把自己所有曾对生活对世界对他人有过得期待和抱怨都放下了,曾经的自我膨胀或者妄自菲薄,曾经虚无的追求和虚伪的价值以及繁小的琐碎空想的恐惧都消失了!
面对临界死亡的体验,我看淡放下了一切,无比真诚的欣赏并热爱生命,即使,只在片刻之间。
而那,便是死亡对我的警醒教育和拯救!
05
海德格尔意识到,人不能靠单纯的沉思、全力以赴、咬紧牙关,就能从忘失的存在状态进入到更具有领悟性、同时也更焦虑的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要靠某些特定的不可改变、无法挽回的状态、特定的“紧急体验”,才能受到震撼,将人从日常的忘失猛拉入真诚的念兹在兹存在。才能对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有强烈的感受,对人生有高度的觉察,觉察生活和生命,享受当下!
是的,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会拯救人!
我们不该只是面对垂暮之人才会想到死亡,《简爱》里似乎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世间一切本都不平等,唯有通往坟墓的路人人才都是平等的!
当意识到死亡就在左右时刻和我们如影随形,才能珍惜和敬畏生命。从对金钱、*、影响力、价值、意义、孤独、关系的日常跳脱出来,人才能最真诚的活着!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亡,其实是对生命的警醒和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