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0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8:37
[钧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
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尊仿青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鼓腹,圈足。器内外通体施铜红窑变釉。口沿下至颈部以天蓝釉为主,晕散数道玫瑰紫红釉。腹部则主要施玫瑰紫红釉。器内兼施玫瑰紫与天蓝色釉。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蓝紫融汇、交织变化的釉色中,呈现蚯蚓走泥纹,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应为宫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传世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汝窑莲花式温碗
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汝窑盘
汝窑盘,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碗
汝窑碗,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汝窑青瓷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润,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窑三足洗
汝窑三足洗,高3.6cm,口径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汝窑三足樽
汝窑三足樽,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官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窑葵瓣洗
官窑葵瓣洗,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官窑圆洗
官窑圆洗,高6.5cm,口径22.6cm,足径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此洗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官窑弦纹瓶
官窑弦纹瓶,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穿带。颈至腹部有凸起弦纹7道。瓶通体以青釉为饰,釉层肥厚,呈粉青色,釉汁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美。
此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孩儿枕
孩儿枕,高18.3cm,长30cm,宽11.8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作牙*。底素胎,有两孔。
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八方碗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葵花洗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弦纹瓶
哥窑弦纹瓶,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广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为酱色。
釉面开片原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哥窑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下垂,形成酱口。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纹片和肩颈凸起的四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传世品不多,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鱼耳炉
哥窑鱼耳炉,高9 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炉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鱼耳炉因两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此件属于清宫旧藏品,乾隆皇帝颇为赏识,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后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哥窑胆式瓶
哥窑胆式瓶,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碗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俗称“金丝铁线”纹。
参考资料: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330247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8:38
五大名窑
宋代五个最著名的瓷窑,为官窑、哥窑、定窑、汝窑、钧窑。五大名窑之称为近人提出,不见于宋、元、明人文献。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成书的《宣德鼎彝谱》提到名瓷时,载"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后人可能由于柴窑器无法确定,因此提出五大名窑之说。五窑之中,官窑应包括北宋卞京官窑及南宋修内司窑和郊坛下官窑,但目前能够确认的仅有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官窑一处。郊坛下官窑专烧青瓷,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类,胎质较松,呈紫灰色。哥窑是否属宋代产品尚有争论,窑址也未确认,仅有器物传世。相传有兄弟两人,弟章生二所主为龙泉窑,哥章生一所主之窑即哥窑。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开片处多为黑褐色,开片内杂以*纹线,俗称"金丝铁线"。器物以瓶、炉、洗、盘、碗、罐为主。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定窑始自唐代晚期,终烧于元。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釉瓷和绿釉瓷。汝窑在今河南宝丰县,宋属汝州,故名。以烧青瓷为主。烧造年代极短,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到徽宗宁五年(公元1106年)的二十年间。器物有盘、碟、洗、出干尊等,多带支钉痕。传世器物极少。窑址目前尚未发现。钧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地黑花瓷。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