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的奸臣带什么帽子?例如曹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0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7:47
戏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为是奸臣,就要违背规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戏曲中,曹操所带的帽子称为“相纱”,是权利很大的*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严嵩等也是这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9:05
每个朝代的帽子的都不一样,每种戏曲里面也有区别,而且身份不一样帽子也不一样,例如那个角色在朝时就是带官帽,在家时就普通点的,带兵时还有可能是盔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0:40
相帽或帅盔,文官戴相帽,武官戴帅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2:31
天官帽两层平顶金底,左右加如意翅,装满珠玉绒球点缀。
1、长方形的方帽翅是忠臣、正义的*戴的。
2、菱形的尖帽翅是贪官、奸臣戴的。
3、圆形的圆帽翅是阴险、狡猾、吹牛拍马、糊涂的*戴的。
王帽是皇帝的礼帽。帽顶和四周有饰物,帽前面绣两个大黄绒球,后面有朝天翅两支,左右挂*的穗子。
侯帽王和侯戴的帽子。帽子上有大绒球、小绒球,左右有护耳的宽翅。这两个宽翅据说是不听谗言、忠心为国的意思。
罗帽分为硬罗帽和软罗帽。
硬罗帽,帽子又高又硬。头顶有一个圆形的帽顶,硬罗帽分为花硬罗帽和素硬罗帽。
花硬罗帽多是侠客和豪杰戴的。
素硬罗帽多是普快、家丁和平民戴的。
软罗帽,帽子不高但很柔软,圆形帽顶偏于右侧。软罗帽分为花软罗帽和素软罗帽,软罗帽是短打扮的武生戴的
鞑帽原本是“藩王”出行时戴的帽子,现在已经没有*了。王者出行都戴鞑帽。
帽顶有绒球,帽子正后垂两条飘带。
相纱:是宰相戴的帽子。帽子的颜色是黑色的,特点是帽子左右两边有又长又直的翅子。
相貂:经过加工、改良的相纱,特点是帽子的颜色由黑色变成了各种颜色,在帽子和翅子上加了很多装饰品。
京剧各行角色头上戴的,总称“头盔”,包括帽、盔、巾、冠四类。单以帽来说,又可以分许多名目,常见的有天官帽、乌纱帽、罗帽、毡帽等。天官帽两层平顶金底,左右加如意翅,装满珠玉绒球点缀,,是大臣中位居极品的名相戴的。如《逍遥津》中的曹操。乌纱帽黑色,上下两层,前矮后高,前后加翅。由于帽翅的式样不同,又分为“方纱”“尖纱”“圆纱”。“方纱”的翅是方形,一般用在正派生角方面,所以又称“忠纱”。《群英会》中鲁肃与《贩马记》中赵宠戴的就是“忠纱”。“尖纱”的翅是尖形,一般用在奸诈的净角方面,所以又称“奸纱”。如《一捧雪》中严世蕃戴的便是。“圆纱”的翅是圆形,是给小官中的坏人用的,如《刺汤》中的汤勤。罗帽帽面有素与花,帽胎有软与硬之分。毡帽是京剧中老百姓戴的。如《三娘教子》中薛保戴的便是。
京剧戏服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蟒、帔、靠、褶、衣,其中的“蟒”是帝王将相等高中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通常被称作“官衣”,有龙蟒、女蟒、老旦蟒、改良蟒等;“帔”是各级官吏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穿的常服,包括皇帔、生帔、旦帔等;“靠”是武将通用的戎服,分硬靠、软靠、女靠、霸王靠、改良靠等;“褶”是一种斜领长衫,主要有小生花褶、素褶、女花褶子、老旦褶子等;“衣”是除前面四大类外的其它所有戏服的统称,一般归纳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件四个部分,常见的有氅、宫衣、抱衣、僧衣、坎肩、斗篷、生衣和箭衣等。生衣还分文生衣和武生衣,箭衣有龙箭、团花箭衣、平凡箭衣。
从其造型、图案纹样和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剧中人物文与武、善与恶、富贵与贫贱等身份。例如从服饰所绣纹样来区分人物:官衣前胸后背有方形“补子”(又叫谱子),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另以不同禽兽的图案区分一至七品官。男女披风上绣团花,寿字纹的多为中老年人穿用,年轻者穿的则是绣梅兰菊竹花卉图案;穿绣满花卉的海青的是*,穿不绣花纹素色海青的多为清贫落难书生。最有特点的是“八卦袍”,袍上所绣八卦的布局规则是:肩承天地(乾、坤卦)、胸怀风雷(翼、震卦)、背负山川(艮、兑卦)、袖藏水火(坎、离卦),前胸后背有太极(即阴阳)。穿上这种八卦袍,更显出角色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除戏衣外,还有头盔、靴鞋、战旗、玉带等配套服饰。如将帅出征时穿大靠,这大靠配上两肩飞袖、胸背处绣的护心镜,胸腹处凸绣出虎头的甲衣,背后插着四支三角形背旗,再配以头上的战盔和脚上的战靴,能表现军令在身,披挂上阵的雄姿。且大靠下身作开裂形状,分上下两层嵌有八件一并的比裙,专用于配合表演上下战马的动作。将帅手中持马鞭或执刀*,在走圆场、跨马、对打时,比裙飘动,夸张和美化了动作,显示出沙场将帅勇悍威武的气派。
就式样来说,皇帝穿龙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县府官)穿官袍。告老*及贵绅穿对襟十团帔;学士、公子、儒生穿项衫;小贩、童仆等穿短衣裤。妇女方面,皇太后及各级夫人穿蟒袍;公主、皇妃穿宫衣;贵族小姐及名门闺秀穿古装;老妇穿十团帔、中青年妇女穿对襟花帔村姑、婢女穿彩罗衣裤。武职人物,主帅及大将穿大甲(靠);偏将、小将穿小袖甲或蟒甲;御林军穿武铠(铠甲);武士穿小袖服(箭衣);侠士穿武装;兵卒穿褂衣裤;公差穿公差服;道士穿道袍;和尚穿和尚衣;犯人穿囚衣。
*为皇帝(或地位最高的神仙)专有,其他人物不得用,比中蟒袍,常有黄、红、青、白、黑五色,其蟒袍为皇帝穿,朝廷命官穿其他色蟒,状元、巡按(小生)穿红蟒,廉正的*(老生)穿青蟒或白蟒,包拯历一穿黑蟒。这是蟒袍的主要颜色,舞台上根据同类人物,也有用绛红、深蓝、紫红、银灰等的色蟒。
戏服的图案和花纹制作,其等级也十分严格。比如潮剧的官袍,在胸前及北背各缀上一块彩绣叫"补子","补子"绣上飞禽,武官绣走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八品鹌鹑、九品黄鹂、无品练雀。六品彪、七品狼、八品犀牛、九品及无品海马。蟒,实际上是巨蛇,但舞台上蟒袍的蟒,却有鳞有角,似龙非龙,因为龙是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形象,舞台上不能绣龙,故绣成非龙非蛇的蟒。蟒的形象也分等级,黄蟒的蟒趾绣五爪,朝巨蟒袍的蟒趾只绣四爪。
“开氅”属于便服。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因为这种服饰气派很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戏剧主角的某类人物,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超的大将及侠士等。
其形制:大襟、大领、氅长及足,带“摆”,有缘饰。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武将专用),尤以“双狮绣球”纹样最为典型。“狮开氅”多为绿色,大缎料,绒绣,衣边及袖口镶4寸左右的宽边(波线式),满绣装饰纹样。
文官的官服。用于中级文官。源于明代官服—盘领窄袖大袍。其形制,基本与蟒相同,唯不绣纹样,用素色缎料制成。胸前与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上面绣飞禽及旭日海水。明、清两代,以“补子”纹样区分官阶、身份,文绣飞禽,武绣走兽,所绣纹样皆有严格规定。
京剧眼装官衣上的“补子”,仅起到艺术符号的作用。
官衣以眼色区别大致的官级:紫色、红色表示身份品位最高,蓝色次之,黑色最低。凡穿官衣均佩戴玉带。
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
蟒,源于明、清时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遂名曰“蟒衣”。戏曲服装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
蟒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它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即以服装来装饰人体。其长袍阔袖的服装造型,具有庄重感;华美的装饰图案,赋于象征意义。蟒的另一大特点是可舞性强,它摆脱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玉带挂在衣上,仅起装饰作用);它借用夸张后形成的水袖,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感情。
主要是龙及“蟒水”(海水江牙),陪衬纹样为日、山,流云、“八宝”、“八吉样”等。龙是尊贵的象征,它符合帝王将相的高贵身份。龙的具体形状,有团龙、行龙、大龙等三种,有的端庄严谨,有的昂扬矫健,有的气势宏大。不同的龙形,在服装上各具特定的象征意义,分别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蟒水”的具体形状,有弯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五种。蟒水的规范性也很强,使用何种蟒水,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主要使用十种纯色,分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红)、蓝、湖、香。京剧服装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装饰色彩传统,大胆用色,色彩倾向鲜明,注重强烈对比。又因为它是一种“刺绣之服”,金银线(复合色)具有调和作用,所以,服装色彩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并且光彩灿烂,极为富丽。对于具体人物,力求扩展服装基色(主色)的面积,造成“一人一色”效果。用色也具有特定的寓意,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主要有三种。分为彩色绒线绣、平金平银绣、圈金绒绣。绒绣俊雅清丽,圈金绒绣富丽辉煌,平金平银绣光泽夺目、大方而有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