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低保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8 20: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3:10
一、申请条件
(一)户籍居民
(二)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未达到415元。
二、申请时申请人需提供以下有关证明、资料
(一)《深圳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审批表》
(二)户口簿及家庭成员身份证
(三)家庭成员的有效收入证明;没有收入的,应当提供失业证、学生在读证明、残疾证或者街道劳动管理机构出具的无工作证明;
(四)户主及其他已婚家庭成员计划生育证明;
(五)家庭财产(收入)申报说明及承诺书。
(六)户主及家庭成员的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不在同一*事处的,还应当提交现居住地*事处的居住证明。
(七)户主及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但无工作的,还应当提交与市或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签定的推荐就业承诺书(或失业证)。
三、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其申请不予批准:
(一)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高于本市当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拥有机动车车辆(残疾人专用车除外)的;
(三)超过社会平均浪费水平享受高档消费项目或购买高档消费品的;
(四)人均持有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存款金额超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0倍的;
(五)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而放弃、转移个人或家庭财产的;
(六)购买商品房、经济使用房或自建楼房未满五年,或者购买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或自建房已满五年但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出本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的;
(七)购房入户未满八年的;
(八)违反计划生育有关规定未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保障对象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低保人员或其家庭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当于当月向*事处提交变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
(二)户籍在本市范围内发生迁移的,应当在迁移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原户籍所在地*事处办理转移领取保障待遇手续。
(三)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应当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的就业培训,接受有关部门推荐就业。
(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且尚未就业,应当参加其户籍所在地街道处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
(五)在市外连续居住超过三个月,应当每三个月向户籍所在地*事处提交现居住地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证明。
(六)需要延续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应当在期限届满三十日前向*事处提交续期申请。
(七)低保有效期满未予延续或者*事处停止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应当及时向*事处交回《深圳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领取证》。
五、审批程序
(一)由户主以家庭为单位向户籍所在社区工作站提出申请,并提交本须知第二条规定的有关材料。
(二)对申请人提交的符合规定的申请材料,社区工作站予以受理,对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自收到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在限期内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逾期未补正材料的,不予受理。
(三)*事处自受理材料之日起二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人的名单在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张榜公示,公示期限为三日。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申请人提出异议的,*事处应当对异议进行核实,在公示期满后十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异议处理时间不计入的调查核实时间。
(四)自公示期满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不在同一*事处辖区的,受理申请的*事处应当请求申请人现居住地的*事处协助调查。被请求协助调查的*事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
(五)*事处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和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财产、致困原因、就业意向和实际生活水平等情况进行核实。必要时,可组织社区居民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六)*事处在调查核实申请人家庭财产时,经区民政部门同意后,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查询委托书,并根据委托授权向国土房产、车辆管理、工商、出租屋管理、税务等部门及金融单位查询申请人的家庭财产,申请人应当积极配合,向*事处提供查询委托书及其他查询所需材料。申请人不配合、拒绝接受调查或不提供相关材料的,视为放弃申请。
(七)*事处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后,将调查核实结果在申请人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张榜公示三日。公示期内无异议的,*事处自公示期满之日起二个工作日内根据区民政部门的委托批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向申请人发放《深圳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领取证》,并于次月开始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结果有异议的,*事处应当对异议进行核实,在公示期满后十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申请人符合申请条件的,由*事处向申请人发放《深圳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异议处理时间不计入审批时间。
如今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离不开法律,所以我们对一些平常的法律知识应该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