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佛—古不学苏东坡今不学梁启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3 08:4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23
苏东坡虽学佛,但不持戒,只玩弄“干慧”和“文字般若”,徒有世智辨聪,最终得不到佛法受用。更不能解脱生死。
梁启超,虽研究佛经,但只注重佛经考据的学问,是著名的佛学家,而不是学佛,不是真修佛法也不能得到佛法受用,更不能解脱生死。
所以著名佛教大德李炳南告诫学子,要真修实干,不要学这两个人。
以下是彭杰的一篇于此有关的文章,可以参考: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人把人身难得比喻成:山巅穿针,从山巅上放下一条细线穿到山巅底下的一根针里,难度可想而知。还有人把人身难得比喻成:墙上撒豆,将一把豆撒到墙上,把留在墙上的豆比喻成得到人身。《阿含经》里有一则海龟喻,是说要想得到人身,就如一只盲龟,在大海中漂流,要找到一根可以倚靠攀救的浮木非常不容易,尤其浮木上还要有个孔,让盲龟的头伸出来以便漂浮,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说“人身难得”!经典又喻示「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难得,生命易逝。因此我们要特别珍惜这个人生。
常听净空老法师讲,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脱死,如果只把佛法当成学术,当成谈玄说妙的资本,那就是本末倒置。百千万劫才遇到佛法,让今生错过,下一次不知道多少劫才能转生为人,再遇见佛法。
据净空老法师其师李炳南老居士常讲,苏东坡前世是禅宗一个支流的祖师,因一日见一朝庭命官前来朝圣时,观其威仪堂堂。器宇轩昂,生一念羡慕之心,竟未得了脱,转世后为苏东坡在朝为官,前世所修转为福报与世智辨聪,故表现为诗词歌赋的成就,其本人也明其理,因有“书到今生读已迟”之章句,意即其才学乃前世所修,非今生所学。同时其一生与佛法之缘得以继续,常与佛印和尚等说经论道,其学养功夫均造诣非浅,那首“八风吹不动的”偈子悟境本不低,惜乎行持未能相应,以至于此生仍未能了脱。在临终时迷惑颠倒,别人劝他念佛,他说功夫用不上力,错过了念佛往生的大好机缘,直到再转世为明朝的袁宏道,才临终念佛往生。因类似情况近代也出了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
故李炳老有“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之警语告诫后学。印光大师也对此种学佛人发出:“可不哀哉,可不痛哉”的感叹。净空老法师也感叹道:“这两位居士是佛学家,他们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提到佛学,他样样都通,说得头头是道,一句也没做到。苏东坡在佛法上,他能讲得头头是道,虽然一生念佛,实际上他并没有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他那个文人的习气太重,障碍了他,所以他没能往生。他喜欢作诗、喜欢填词、喜欢写文章,名气很大没有用,这些事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最后把自己往生西方的事耽误掉了”。
感谢古今两位大居士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现,就像净空老法师说的,佛学与学佛,这两个词,好像是前后顺序的不同,但两个词的意义大不一样,“佛学”只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阶段,“学佛”那就是身体力行,落实佛法。在这里不是贬低文人学士,书本和嘴上功夫没有用处,主要是践行佛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24
他们都是佛学大家,通宗通教,但是没有落实在生活当中,佛教重视实质,不重视形式,佛所说的话学佛人都落实在生活当中,才能获得真实利益,知道而不去做,就是不懂,真正懂得好处,一定会去做。把佛说的话局限于在知识层面,不叫学佛,只是佛学,位置颠倒,意义却是十万八千里。。。。。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学佛要定慧等学,同时加强,如同两只脚一样,才能走稳,禅定过多,容易昏沉,经论知道过多,会增长邪见。所以学佛,知道一点,就落实一点,知道两点,就努力落实两点,才是真正佛陀弟子。。。。。。。。。
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24
这个不学他们是对的,但至于他们做了些什么事情,是不是往生等等,我们又没有神通,不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实,就不要说妄语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25
相对两头都落空的来说,他们在世间法上还占了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