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5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7:55
清末新政,简而言之一句话:清帝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采取的一种自救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延续帝国的生存而不是为了打破现有格局。清末新政,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无论是在*发展还是在军事发展上都存在投鼠忌器的行为。所以,清末新政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清*现有问题。
清末新政是一场失败的经济和*改革行动
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终止于1911年,历时十年。历史上,但凡是新政,基本上都会夭折,除了两次最为优秀的新政,它们分别为:张居正新政、商鞅新政。而这两次新政之所以能够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支持或者大臣强悍。
至于清末新政,不用多说都明白:失败了,失败的很彻底。公元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慈禧带着光绪皇帝跑路了,这对于满清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正打也打不过,不是割地赔款就是溜号跑路,大臣已经见怪不怪了。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这是满清帝国耻辱的顶点------《辛丑条约》正式签订。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咬碎了牙恶狠狠地说:满清就是废物,《辛丑条约》一签订,整个中华都是外国佬的了。这么些年来,老师的表情历历在目,只不过,老师终究是说错了一点:满清虽然懦弱,可终究是有点骨气的,不多,只有一点点。
光绪帝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朝廷的保守派一改往常思路,不再退缩、不再胆怯,终于拿出了八旗子弟应有的气魄来,决心干一把大的,这就是著名的清末新政来源。只不过,这骨气是有时效的,整整十年,历史再次向我们验证了:满清是多么的怂、多么的懦弱、多么的自私。
光绪二十七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认下,清末新政正式开启。具体过程如下:
经济上:光绪二十九年,清*设立商部,这是自元朝以来帝国第一次重视商业的发展。制定章程如下:《试办银行章程》、《商会章程》、《矿务章程》、《钦定大清商法》、《铁路简明章程》。三年后,颁布《清理财政命定办法六项》,对于地方财政、库府商银进行明确的商定,并在1910年实行首次编制的全国预算。听不懂没关系,简单概括下:重视商业、扶持商业、鼓励商业、*财政公开、地方财政预算,仅此而已。
教育上:光绪二十七年,将各省书院改成学堂,直隶各府改设中等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张之洞,并听取他们的意见,暂停科举取士,兴办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清*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为留学生提供了*保证。简单概括下:废科举、兴办新式教育、选拔新式人才。
*上:*上太过于复杂,如果一一列举,恐怕明天都写不完。简单概括下:撤出没有必要的**、裁去没有必要的杂役、停止花钱捐官、设立学部、裁除国子监。
没错,这就是事实
清末新政看起来很了不起,看起来很伟大,只不过执政者或者掌权者忘了一件事:慈禧和保守派永远是不可控因素。
当初,他们可以义愤填膺的要求变法,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为八国联军抢了他们的宅子,欺辱他们的家室。可现在,他们也会义愤填膺的要求停止新政,因为,八国联军转一圈就走了,可是清末新政犹如一把刀子一样悬在自己的头顶上,时不时的就得割自己一下。
自古以来,变法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商鞅成功了,是因为秦孝公百分百服从,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张居正变法成功了,是因为皇帝太小,皇后又是自己的相好(坊间传言),自己又掌控着帝国的全部实力。那问题来了,光绪皇帝有什么?凭什么指望光绪皇帝变法成功呢?要钱?在慈禧太后那,要军?在慈禧太后那,要*,倒是在朝廷之上一抓一大把,可人家只听慈禧太后的呀。
于是,当变法越来越深入,大清帝国越来越富有生机的时候,慈禧猛地发现再这样下去自己将会受到利益损失。在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面前,慈禧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己的利益。
公元1908年,光绪帝卒;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卒;公元1912年,大清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9:13
清末新政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目的不是强大国家,处处为清朝统治者留下可以钻的空子,注定失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20:48
这只不过是临死前的挣扎罢了,没什么用,治标不治本的行为,还是没法把清朝救活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22:39
我认为清末新政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当时进行制度改革已经晚了,所以这种措施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