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过其实的作家 卡尔维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4 07: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28 19:52
“这就完啦?!” 我合上《树上的男爵》的最后一页,额外加了句简短而又难听的脏话。
伊塔洛 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著名小说家。《树上的男爵》是他诸多代表作之一。为了让自己的邮票簿上多一个头像,我自然被告之不能放过他。那就拿来一读。
《树上的男爵》讲述一个叫柯西莫的12岁少年,因为家人强行让他吃自己不喜欢的蜗牛,就离家去树上生活,而且从此再也未用双脚踏上过土地。他一直在树上活到了65岁,直至病死。
看完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总批评我的作文是流水账。我曾面对3000字的作文要求发呆,但那时的脑子却在努力地思考着对策。
我铺上方格作文纸,能用“虽然,但是”的地方绝不用“虽,但”,这样会对字数提升的效率提高一倍。写完一个假想的捡钱包或者扶老太太过马路的故事,立刻回看自己的作品。扣除开头结尾处的空白格,一算还差不少字儿,我本能地在马路上会“偶遇”另一件事儿,人物以及环境描写依次展开。对白肯定不能少,因为会用到很多的引号以及句号。
这类作文交上去,第一关过了,因为符合要求,但叙事完全没有结构,文字冗余(我的大量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有的有的这类排比句)。我被老师单独叫过去,像盖戳一样将“流水账”的评语印在作文本上。
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就是这样一本流水账。开头写一个孩子为什么到树上去生活,当写道没什么可写的时候,在行文五分之二处开始写柯西莫认识了一个叫贾恩.德依.布鲁基的强盗,之后就写跟强盗有关的故事。再之后又写柯西莫在树上发现了西班牙*贵族,跟他们又有一些新的故事。
叙事小说讲求“编织”,利用之前的一个“小线头”,就是某个人物或者情景描写,带出后面的一段故事。比如强盗的故事,如果在开头部分写上一些盗匪出没的气氛,点到为止,随后在五分之二处讲述一个跟盗匪有关的故事,就不会觉得突兀了。
当然,全本小说也不是那么无趣,也有一个小线贯穿的,就是柯西莫在12岁那年就爱上了一个公爵的女儿薇莪拉,之后他们重逢以及再度分离。
可能因为卡尔维诺参加过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他在文中添加了一些法国大*的背景,写出了*的荒谬。看着柯西莫出任**的*,但又同时帮助那些逃避被**的平民,我恍然觉得《百年孤独》中的奥威里亚诺上校跟他有点儿相似。但卡尔维诺在本书中对*的反思,与雨果的《九三年》相比,差的太远太远。
《树上的男爵》成书于1957年,倒退到那个年代,卡尔维诺能用一个只在树上生活的人来展开讲故事,这想象力也是让人钦佩的。姜文新近拍摄的电影《邪不压正》,全片表现老北京城的壮观场景,是通过李天然在房顶上如履平地来表现的。我猜姜文可能也看过《树上的男爵》。
总体来看,当下对卡尔维诺的评价是过于看重了。小说的各种写法,到了2018年,已经有了很多进步,那个时代的伟大放到现在可能已经变得平庸。有人依然推荐我继续阅读《看不见的城市》。我看了一眼自己的生命进度条,随后拿起爱丽丝芒罗的短篇小说集。我相信她作为2013年的诺奖获得者,不会再让我用脏话来结束自己的阅读。因为,第一个故事《沃克兄弟的放牛娃》,就让我有了看电影的感觉,真切而不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