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之谢安(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4 11: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7:40
引子:每天总要思考写点什么东西,实在是一件不爽的事情。有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写,而我也厌倦了每天都要思考写什么东西的这种状态,所以,想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需要有一个大的话题可以供我一直写,一直写。于是乎,我就想到了这么一个系列——“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之……”。历史人物,那是浩如烟海,如果我愿意的话话,穷其一生也写不完。而且,我又鸡贼地在题目上标注为“我眼中的”,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写好写赖都是“我眼中”的,别人也管不着了。哈哈,无赖的嘴脸表露无遗。我就是要让自己的脸皮厚起来!(前面的曹操算是第一个人物了)
因为自己对于三国往后,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一直是相当不了解,于是就开始补充一点知识,也没有什么切入点,正好碰上了谢安,那就从这切入了。
我们都知道,东晋是门阀时代,像王氏、桓氏包括后面的谢氏都是名门望族,不仅在朝廷中有官职,而且在地方上也有相当雄厚的实力。所以,东晋从开国就是司马家与各姓豪强共天下的局面。当让第一家是王氏,可后来随着王导的离世,琅琊王氏的风头就逐渐弱下去了。这个时候,桓氏逐渐凸显出来,而其中一个关键性人物就是桓温。简单来讲,桓温就是曹操一样的人强势人物,但并不一样,后面的表现就可以说明。总之,桓温不仅身兼数职,而且在地方上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在风头最盛之时,大有取司马家族而代之的势头。桓温确实也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也准备这样做了。
好,简单铺垫一下背景,关键的地方来了。当桓温把自己手下的雄兵推到建康皇帝眼皮底下的时候,似乎,“禅让”的戏码不得不上演了。然而,谢安出面阻止了桓温。这段历史我很是感到奇怪,司马曜竟然派谢安和王坦之两个人去桓温的营帐谈判,而自己司马家的人却拼命地往后缩。很显然,如果桓温废立之心已定,那么谢安和王坦之就回不来了。不过,谢安和王坦之倒也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去了桓温的营帐。
营帐里的情况跟我们熟知的历史场景一样,桓温埋伏了刀斧手,准备一言不合就出来砍人。而此时谢安的行为实在让我大跌眼镜,他看出了桓温的把戏,竟然用语言讥讽桓温在帐下埋伏刀斧手的行为,让桓温窘迫不已(如果桓温真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安久完蛋了)。谈判一开始桓温就处在了下风。谢安后面的表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早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很明显,桓温就是在给朝廷施加压力,然后让司马曜“禅让”,但是,谢安当着桓温的面给出的非常明确而又直接的回答——不行!
说实话,我开始是不太懂。第一不懂谢安为什么这样直接拒绝桓温;第二不懂为什么谢安不同意,桓温就放弃了。
再了解一点当时的背景之后,有那么一点明白了。正如上文所述,当时的东晋王朝虽然的司马家族的,但是门阀*很严重。每个世家大族在地方上都很有势力,基本上可以视为地方上的土皇帝,因为他们都有相当大的治理地方的权利。桓温虽然有自己的地盘,但是司马家、王家、谢家等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桓温当时的实力确实是最强的,但是,如果所有的家族都反对他的话,他的日子也不好过。即使能把一个皇帝换下来,他还将面对那么多敌对的同僚和世家大族。好了,这个大前提先放在那。即使有这个前提,也还是有很多理由不选择直面把桓温怼回去。第一,当时的情况很有一点“城下之盟”的意思,在对手把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即使做让步,也不会被世人所诟病。跟谢安同去的王坦之就怂了;第二,这个天下是司马家的,关系到司马家的兴亡,结果司马家没一个人出来顶事,反倒让谢安和王坦之去顶缸,相当不地道;第三,以谢氏家族的实力和地位,不管哪个上台当皇帝,谢家一门的荣华富贵也还是少不了的。结果,就在上述三个相当充分的理由之下,谢安还是选择了忠诚于司马家族,把桓温的无理要求直接拒绝了。至于桓温放弃的原因,估计除了自己实力没有绝对的强大之外,东晋的名士之风应该也有一点原因。毕竟桓温不是莽夫,既然人家不愿让位,自己又不想挂上一个“乱臣贼子”的恶名,那就只好放弃了。
由此,谢安光辉而又高达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就初步形成了。我估计当时谢安也害怕,有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但是既然选择来见桓温,谢安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死在桓温营帐。谨守人臣之道,绝不让桓温得逞成为了当时谢安的唯一信念。谢安做到了。面对谢安超越常人的胆魄和果决,桓温选择了放弃。
直面桓温,表现出了谢安的担当和勇略,而之后,谢安更是在不断书写自己人生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