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是谁首创的?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3 06:4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1:54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1:54
此调为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音xù)创作,原名《忆仙姿》,因词中有二言叠句“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故改为《如梦令》。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又名《宴桃源》、《不见》、《比梅》、《古记》、《如意令》、《无梦令》等。
参考资料:唐宋词鉴赏辞典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1:55
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创,
本名忆仙姿。
后苏轼嫌其不雅,取词中如梦二字,改称如梦令。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言《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
【忆仙姿】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1:56
李清照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年代】: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1:56
如梦令是曲牌名,古代人歌词的格式都是固定的,起个名字:如梦令、相见欢、浪淘沙等等,然后大家都可以按照各个曲牌名的格式填词,不是谁首创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规律,当然,著名的词人,比如李清照,填的如梦令最好,最为后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