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不遇》:请替我和他喝一杯,敬这人世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4 01: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4:21
想要拥有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吗?
带上一瓶好酒,奔赴一场旅行,寻找中华大地上,千百年前那些诗人的足迹。
这件事,被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做到了,那一年,他已经69岁,他叫比尔波特。
他将这本书命名为《寻人不遇》。
从孔子的故乡出发,沿着黄河、长江,探寻古代诗人们生活过的地方,或是他们的墓地,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
若以这样的目的出发,必定是怀着虔诚的。
李白,杜甫,李清照,辛弃疾,元稹……那些朗朗上口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被人忘记,直到现在,摇头晃脑背诗的孩子,依旧记录着他们存在过的证据。
作者带着威士忌,带着从报国寺附近淘来的酒杯,在乡间泥泞道路的尽头,在玉米地,或是一个几乎看不出痕迹的墓坑,和诗人们喝一杯,念一首他们的诗。
在书中我们随时能感受到作者的崇敬之情,因为时间原因他无法前往刘禹锡的墓地拜祭,所以当汽车驶过刘禹锡的墓地时, 他摇下车窗 , 对着窗外扑面而来的秋风吟诵起了刘禹锡的《秋风引》。
因为无法进入军事基地内的陶渊明墓地,他请求军官接过他的杯子,替他把酒洒在陶渊明的墓地上,他说,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拒绝这样的请求。
诗歌从不会离我们太远,别忘了,我们从小就会背诵“春眠不觉晓”,那些诗句始终融入我们的生活。
诗歌并不总是阳春白雪,在屈原的故乡,土生土长的农家人,将“*坛诗社”办了五百年。
我们应该庆幸,成长在这个诗的国度,伟大的诗人已故,却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宝贵诗篇。
一字一句,诗中有画,如画如诗。
尽管诗人们的墓地有很大区别,有的简陋,有的宏伟,有的已经变成农人的耕地,而有的则成了乡村的垃圾场,但是他们的诗歌却流传了下来。
作者说, 修身和道德教化是中国古诗的一个重要功能。
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在不知不觉中,深刻的影响着我们。成为我们专属的民族符号。
董卿曾说,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反反复复阅读的,是唐诗宋词。
短短几句,却包含了无尽惆怅的家国情怀,悠然自得的隐居之乐,亲朋离别的难分难舍——无论遇到什么,诗人们依旧以诗言志,怀着理想信念,认真生活,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让我们在这快节奏的世界,感受到一些 源远流长的 人间烟火,和流淌 在国人血脉中 的 气节 。
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依旧愿意读诗的意义。
尽管有些地方因为开发建设,将过去的痕迹渐渐抹去,但总有人记得,那些朗朗上口的文字。
杜牧的墓坑前,作者大声朗读《清明》,身旁的农民和他站在一起,知道这首诗的人和他一起朗诵;在辛弃疾曾经居住的地方,朗诵起《青玉案·元夕》,周围的人也跟着读起来。
书中描写了很多在路上的经历,入住条件不同的酒店,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一个外国人眼中,这是最真实的中国的街头巷尾,尽管途中遇到波折,却没有掩盖作者“有趣的一面”。
看到欧阳修的母亲在沙地上教他写字的雕像,作者在想下辈子一定要有一个沙盘——这样他的汉字就不会如今天这般惨不忍睹了。
祭拜寒山的时候,他想到寒山可能会开玩笑,于是他故意没往杯中倒酒,杯子旁边放着那本宋朝出版的诗集——他想寒山也会喜欢的。
你可以从这本书中探寻诗人们的生平,跟随作者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也可以细细研读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每一首诗 , 体会这诗中所包含的悲欢离合;或者作为一部游记,感受千百年前 山重水复的意境和百转千回的心境 。
“生活不应该仅仅只有生存,还应该有美”。而诗句,使我们透过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这人间不一样的美。
愿我们能够真诚的热爱,这个诗的国度。
最后,送给大家我最喜欢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