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15: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20:26
教学目标
1.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背诵诗歌。
教学设想
(一)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教学方法: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导入课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揭示目标。
二、 检查预习情况。
三、 指导阅读、感悟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3.自由朗读,学生互相点评。
要求:从字音、节奏、停顿、感情等方面入手。
4.教师范读全诗,体会老师对节奏与感情的处理。
5.学生放声朗读,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间交流心得,互相提高。
6.齐读全诗。
四、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相译释诗句,圈点疑问。
2.学生质疑:
(1) 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2)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翻译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五、讨论交流。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六、总结归纳。
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七、导入《西塞山怀古》: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汉明自己的*观点。
这几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八、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九、朗读与背诵课文。
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
十、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十一、赏析课文: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诗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下面就是核心内容了:感与论。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尾联:由怀古而感今,第七句诗由悲转喜,诗人生活的年代四海为一家,天下统一了。所以西塞山的故垒,就已废止不用,如今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十二、课堂总结与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思考“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2.完成“积累运用”五至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