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15: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1 22:30
其中真隐士是因为*黑暗,不愿意与篡夺曹魏江山的司马氏合作,所以归隐山林,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等人。
还有的纯粹属于装腔作势,待价而沽。做归隐山林作为一种抬高自己的手段,希望得到朝廷的重视,一出山就能当大官。比如同为七贤之一的向秀。
他们不愿入世的原因,大致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为对抗式,只有嵇康一人,他尊崇春秋大义,对乱臣贼子深恶痛绝,打心眼里瞧不起司马氏政权,结果被残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与此相反的方式是投靠式。其中以山涛最早入世,虽然短暂隐逸,但心里早就盘算着明哲保身之道。他四十岁时出仕做赵国相,入晋后又历任要职,遭到不理解他的嵇康劈头怒斥。其实山涛的投靠正是隐士与皇权关系中的一种适应,目的是全身,而不是出卖灵魂。
山涛人品还好,尽管被嵇康骂得难堪,但他仍没有忘记照顾老朋友的后代。类似的还有见风使舵式,据《晋书・刘毅传》载,司马昭开始辟刘毅为相国掾时,刘毅以疾而辞,多年不就。
后来有人传说刘毅辞官是因为心怀曹魏,吓得赶忙应命出山为官。嵇康被杀后,向秀拿着本郡的各种文书簿册来到洛阳朝廷投效。司马昭召见时问他:“听说你有隐居的志向,为什么又来到这里呢?”他投其所好说:“巢父、许由这些拘谨自守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称羡的。”
司马昭听了,大为赞赏。第三种方式是矛盾式,以阮籍为代表。阮籍在思想上与嵇康大同小异,如嵇康提出要“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籍就干脆提出“无君论”的思想,甚至讲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这种犯忌的话来。
在目无礼法、行为放达方面,二人也是如出一辙。但结局却迥然不同,其中的关键是阮籍表面是接受现实的,嵇康则口无遮拦。在司马昭看来,士人做不做官,做官清不清廉,勤不勤政,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听不听话,嘴巴严来严实。
通过观察发现阮籍有名望,懂得韬光养晦,就亲自拉拢树为服从典型。做官成了双方的*交易,阮籍付出的是服从和忍耐,换来的是承认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