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15: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8:26
历史沿革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 *** 正式成立于合肥市。
合肥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夏商时期,合肥地域居住着淮夷族,为我国东方夷族的组成部分。春秋属楚,战国属吴。秦并六国,建立郡县制,置合肥县,属九江郡。公元581年,隋置庐州治于合肥,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1400余年,均为庐州治所,故又名庐州。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会由金寨迁合肥。解放后,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省会。
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地名的来历,缘由淝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虽然"合肥"的名称在公元一世纪的《史记》中才出现,但根据考古分析,认为远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0世纪-前20世纪),合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前16世纪夏桀曾被商汤放逐于南巢(即今合肥城附近)。西周时(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这里曾分布着巢、庐、舒等不少小国,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这些小国先后为楚国兼并.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前221年)这里称"宋胡",先为吴国占有,后被越国兼并,最后又回归楚国,已是兵家争夺之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此地属九江郡。
合肥处于战略要冲,史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逍遥津、飞骑桥、藏舟浦就是当时留下的遗迹。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五百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合肥自秦代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遗存众多,名人辈出,文化灿烂,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
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乡便是合肥,包公一生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清正廉洁,有着“包青天”的美誉。公元999年,包公出生在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进士,任建昌知县(江西永修)。公元1037年,39岁的包公登上仕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在合肥生活近40年。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墓葬地,拥有众多遗迹。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读书地,《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包孝肃读书处,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包公祠位于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公元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和包公庙的鼻祖,清末李鸿章捐银重修;包公墓收敛着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
合肥是淮军的发祥地,主要淮军将领的故里,李鸿章是淮军最重要的将领,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出将入相历四十年,东亚西欧涉九万里,掌握着清 *** 的内政外交。同时,李鸿章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淮军由李鸿章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近代,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变为国防军的新式军队,从咸丰到光绪年间,历经半个世纪的兴衰,成为晚清三大军事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晚清的军事、外交和经济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9年合肥解放,同年2月建市。1952年,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合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五代十国的吴王杨行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
合肥是国家首批园林城市。作为国家首批三个园林城市(北京、珠海、合肥)之一,有“绿色之城”的美称,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合肥环城公园全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顷,敞开式布局,像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2004年,环城水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有关合肥的诗句有: 1、百万兵来*合肥 唐孙元晏 《晋·谢玄》 2、北关当有合肥船 宋陈造 《次姜尧章饯徐南卿韵二首》 3、合肥一都会 宋吴资 《合肥怀古三首》 4、吴人筑合肥 宋张祁 《庐州诗》 1、百万兵来*合肥 唐孙元晏 《晋·谢玄》 百万兵来*合肥,谢玄为将统雄师。
旌旗首尾千馀里,浑不消他一局棋。 2、北关当有合肥船 宋陈造 《次姜尧章饯徐南卿韵二首》 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赖生涯九万笺。
稛载珠玑肯分我,北关当有合肥船。 3、合肥一都会 宋吴资 《合肥怀古三首》 合肥一都会,世号征战地。
我来值明时,不识兵革事。
《晋·谢玄》年代: 唐 作者: 孙元晏百万兵来*合肥,谢玄为将统雄师。
旌旗首尾千馀里,浑不消他一局棋。《次姜尧章饯徐南卿韵二首》年代: 宋 作者: 陈造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赖生涯九万笺。
稛载珠玑肯分我,北关当有合肥船。《合肥怀古三首》年代: 宋 作者: 吴资合肥一都会,世号征战地。
我来值明时,不识兵革事。《淡黄柳》(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亦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曲,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
网上没有许孔璋先生的,但是看到孔夫子旧书店有卖的,6元一本许孔璋,1934年出生,枞阳籍。
195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曾任安徽中医学院古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退休后任安徽文史馆馆员。著有《墨经新笺》《进学赋》《域外千家诗》《国医研究文存》等十多部著作。
另有《黄山赋》《合肥赋》等单行本问世。[1] 文风严谨,精炼。
合肥赋,即《合肥赋》,或【合肥赋(并序)】,有两篇,作者分别是著名辞赋家金学孟、周志豪先生。金学孟合肥赋编辑淝水之役,万古名典,合肥之谓,千岁云烟。
东西汇流,合而《水经》之注,归异出同,分而《尔雅》之缘。斯地扼淮右之襟喉,镶江南之唇齿,瞻千樯之鳞次,聚商贾之辐辏。
斯城流火丹云,凝脂素胭,安石榴之红火,炫丽纷繁,广玉兰之皓洁,流芬唱晚。霞霓氛围,喧闹大地,皎白端庄,势拔长天。
到处嫣红,朱花与青实对恋,四处芬芳,白云共阔叶互绚。妙哉!小乔初嫁之羞涩。
美哉!西施出浴之柔曼。因之而诵,以为怀恋。
辞曰:合肥,历史悠久焉!巢湖之波,潋滟于南,古郡之所,江淮之间。历卧薪之尝胆,阅吴楚之烽烟;谈笑周郎赤壁,风吹火烧战船。
英雄豪气,试比长短。览隋唐之故地,忆牛皋之大战。
徐将军之浩气,张好古之谪贬。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左君弼之聚义,张献忠之克垣。风风雨雨,云雾弥漫。
江忠源之自溺,陈玉成之开颜。乃至*军之北伐,蔡炳兴之抗战。
渡江战役,千舸扬帆,祖国建设,万马犹酣。九州战略之要地,中华形胜之家园。
改革开放,乡野扬鞭,发展经济,城市璀璨。风扬扬而不止,雨霏霏而娇艳,日丽丽而和美,云飘飘而蓝天。
庐州,物华天宝焉!古迹遍地,美景连片。包公祠堂,亭榭凛然,六角亭旁卧廉泉,雕梁画栋飞流丹;浮槎泉水,双色润甜,甘露取之不竭,山峦起伏绵延。
舜耕山色,森林公园,林木葳蕤,兰馨幽远,怪岩嶙峋,涌泉湖潭。姥山奇异,近九峰而三山,水映古塔,遐蓊郁而花妍。
游人如醉,流连忘返。更有逍遥之津,佳木葱笼,奇花焕焕,疑是张辽马蹄遗,落掌肥沃一方田。
但见蜀山之湖,水秀旖旎,林岱茂繁,半湖天光驻湖底,一径鸟声伴人还。尔乎四顶朝霞,登高俯瞰,绮丽风光,崖石翘盼,一山分四顶,三面瞻波澜。
紫烟氤氲于舒缓之顶,碧露晶莹于花草之间,举目于遄兴,垂恋乎山岚。方其周公山上洗砚池,公瑾山麓计反间。
遂夫观紫蓬之峻、拔、挺、秀,赏景区之湖、河、塘、泉,怀古人之悠悠,缅先烈之潸潸。折松柏以常青,采鲜花而烂漫,振长风以壮志,抱鲲鹏而举天。
尔乎蜀山猗猗,湖水滟滟,极目远眺,登临山巅,桃红柳绿,蝶舞蜂欢,茂林修竹,花簇锦团。春临杨柳垂岸,秋至红叶漫山。
孰言蜀道难,蜀山之道竟灿烂。庐阳,凡尘瑶池焉!江淮首郡,吴楚星汉,银河落之棋布,平川起之岚烟,八百里水洲鱼跃涟漪,七千余沃土鹰翔长天,两千余岁青史辉煌无比,四百多万人民善良勤勉。
粼粼烟波,水光接天,莹莹露凝,山色翠烟。杨柳岸,浣纱女英揉秋水,夕阳下,采茶娥皇收春天。
庐江,人杰地灵焉!山岱清秀,水土丰满,人杰辈出,钟灵典范。包龙图名扬四海,杨行密遐迩频传,李鸿章洋务运动,刘铭传镇守台湾,范鸿仙神笔同盟会,倪映典追随孙中山。
蔡炳炎抗倭身殉国,王亚樵闻名上海滩,张劲夫爱国志不渝,包玉刚实业扬征帆。杨振宁博识惊天下,董庚初致公思故园。
斯地徽剧进京,黄梅隽永,庐剧通俗,享誉八方。更有笔墨纸砚,独技盛产。
民风纯厚,饮食馐馔,荠菜园子,碧玉藏馅,鸭油烧饼,金黄饱满。斯城桥架胭脂湖岸,路通地北天南。
兢兢学子,远望未来勤恳,霜霜白发,沐浴晚霞承安。五十春秋腾跃,2013年以来长足发展,城市与绿水相映,桂芬齐市民悠远。
艳阳三月,草绿花嫣,三国故地,合肥新颜。嗟矣乎!如此优美之地,诚乃天上人间。
[1]周志豪合肥赋编辑原文:丁亥暮春,合肥以报广赋天下。顷刻间,四方云动,妙文佳作,雅雅登堂;转时瞬,八面风起,淡墨鸿 篇,习习呈现。
墨客*人,共话合肥,泼墨舞笔;佳人才子,论讨庐州,狂书清描。弯弓射箭,不攀争高比低;擂鼓沙场,唯求各抒己想。
浓淡共舞,雅俗同堂。千树皆绿,万花齐放。
此乃世间盛事也,喜哉!歌哉!豪,八零后生之辈,历浅学疏,才薄文弱。诚惶诚恐,心颤手抖。
然,爱文耍字心胜,经却左思右想,叵怀酸涩苦志,略以红心赤肺,弯身曲手,丑献拙文。吾为此篇字不胜足,力以字精为尚;事为难概,重点则恰;人难以全,典型为妙。
羞也,愧也,辞赋下也:游魂思梦,云烟逸夕。难行蜀山因险,不越巢湖为博。
数指纤记,文竖概表。胜却绪飘,顿足养心。
微风动拂,绿波柔荡;纤舟扇影,水纹涌逐。意也雅也,思也醉也。
世间难却古全,人间唯有合肥焉!文明华夏五千年,灿烂合肥二千载。新城合肥,旧谓庐州。
古属春秋吴楚,今为安徽省府。巢湖之波,潋滟于南,古郡之所,江淮之间。
承东启西,横南贯北;北接中原,南近江南。古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今有“华南腹地,南北心核”之名。
地志繁昌,历史悠久。千樯鳞次,商贾辐凑,兵家必争。
淝水之役,。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 *** 正式成立于合肥市。
合肥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夏商时期,合肥地域居住着淮夷族,为我国东方夷族的组成部分。春秋属楚,战国属吴。
秦并六国,建立郡县制,置合肥县,属九江郡。公元581年,隋置庐州治于合肥,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1400余年,均为庐州治所,故又名庐州。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会由金寨迁合肥。解放后,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省会。
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地名的来历,缘由淝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