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0 08: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0 10:24
昨天深夜,在一个问答平台,我意外地收到一位22岁年轻人的求助。
他刚刚挂掉了父母的电话,觉得又愤怒又内疚。父母经常给他打电话,每次都会长篇大论地讲很多在他看来基本上就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大道理”,比如你要这样、不要那样,还有那些听起来纯粹是叮嘱小孩子的话,比如袜子脱了要洗,……一直说这些一模一样的话题,他听得他烦不胜烦,只能回复说知道了,完全没有说话的余地。
作为18岁就离家上学,之后很多很多年都不再向父母寻求人生指导,父母也极少再给予人生指导的中年人,我试着代入一下,完全能理解这个小伙子的烦恼。
作为孩子已经18岁,马上也要离家上大学的妈妈,我又试着代入了一下他的父母,也完全能理解他们对孩子的牵挂。
所以我劝慰这个小伙子,试着理解一下中年父母在孩子离巢之后的孤单,主动多给父母打打电话,经常跟他们说说自己的近况和打算,也问问父母的近况,跟他们说一些家常话,尝试一下新的沟通方法,说不定大家打电话的风格慢慢就变了,父母对他的情况了解得多了,放心了,也就不会再讲那些无关紧要的大道理。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新的亲子关系模式和新的沟通方式。
后来他表示明白了,会尝试一下我的建议。他说自己是独生子,是父母的宝,但小时候读书就不在父母身边,彼此朝夕相处的时间太少了,父母想关心他,又不知道如何表达,他想关心父母,也不太知道如何表达,所以和父母通个电话才会变成这样。
我的专业是为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提供帮助,这件事纯粹是一个小插曲,但它让我想到了一个和所有父母特别相关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建立起一个顺畅、稳定、让父母和孩子都觉得特别舒服的亲子沟通模式,等孩子慢慢长大*,就很可能陷入这种让双方都很困扰的沟通窘境。
那么,这个“顺畅、稳定、让父母和孩子都觉得特别舒服”的亲子沟通模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想,父母有几个做法必不可少。
第一, 从孩子小时候起,一家人就经常聊天。
聊天是大家一起说话、互相说话,说一些各自觉得有趣的话题,不是父母单方面命令、教导甚至训斥孩子。
习惯聊天的一家人,既会有很多话题可聊,也更善于营造聊天的氛围,极少会陷入相对无言的尴尬。
我家的一家人聊天已经做了十几年,一家四口随时都能就任何话题聊起来,这让人到中年的我们夫妻和两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很舒服。
第二, 学会倾听孩子。
那位年轻人烦恼于父母总是自顾自地说个不停,根本不给他插嘴说话的机会。这恐怕也是很多孩子从小到大的烦恼。
很多父母都在学习“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其实同样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倾听孩子是父母的重要功课。孩子小时候,你不愿意听他说,等孩子长大了,你想多听他说说自己的时候,他又怎么可能愿意跟你说呢?
第三, 练习适可而止的说话方式。
即便一家人经常聊天,父母也愿意倾听孩子,作为父母,我们也仍然需要练习跟孩子聊天说话时“适可而止”。
当孩子表现得不感兴趣时,及时停下来;
在孩子听得厌烦时,及时停下来;
在孩子不想继续某个话题时,及时停下来。
不要在应该停止时,仍然喋喋不休。
孩子不想听的话,你仍然在毫无觉察地说,甚至已经觉察到他不想听了,还完全不顾他的感受,只管自己说下去,你的话,在孩子眼中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唠叨”。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日复一日地听父母唠叨。
第四, 随着孩子的成长,及时把他当成“大人”。
虽然无论孩子多大年龄,在父母眼中,都会永远是孩子,但我们得承认,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懂的事情会越来越多,父母能教给他的,会越来越少。对一个刚刚10多岁、第一次离家去住校的孩子来说,“袜子及时洗”可能是必要的提点,但对一个已经22岁的成年人来说,这样的叮嘱就未免让人觉得幼稚且缺乏尊重了。
所以,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及时把孩子当成“大孩子”“大人”,不要跟10岁的孩子说他5岁时常跟他说的话,不要把已经青春期的孩子当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小娃娃,更不要一厢情愿地把已经成年的孩子当成仍然需要被父母羽翼庇护的幼鸟。
接受、正视、尊重孩子的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有“适龄”“适度”的沟通方式。否则,父母会觉得跟孩子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孩子也会觉得,跟父母说话和听父母说话,简直能累死个人。
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
已出版《 育儿 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育儿 基本2:与孩子合作》、《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