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0 11:42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2-20 16:03
在涉外时你们知道涉外的礼仪知识是怎样的吗?下面是懂视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涉外礼仪知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涉外礼仪基本原则
涉外交往礼仪的基本原则有三点:
第一:接受对方。
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客人没有错,不要寻衅滋事,找别人毛病。
第二:重视对方。
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视他找人家毛病。那天一个同志跟我讲了,说金老师你挺精神,但你有个问题,你背比较驼。我说我没办法,我这出过车祸,我腰直不了。“那你牙比较黄。”把我气坏了,我说“我又不咬你,关你甚事?”你不能让人家不高兴。我们这里说的重视是欣赏,比如接过名片一定要看,为什么欣赏?为什么客人来了要“坐、请坐、请上坐”?欣赏,为什么要使用尊称?欣赏。
第三:赞美对方。
有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美国著名的学者乔治枚奥先生说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实际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说明你宽容,说明你谦虚,说明你好学”,他强调这个。所以我们在涉外交往中,你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所长。
涉外礼仪规范
由于外商的很多习惯与国人不同,所以在拜访外商之前,必须熟练掌握以下几条礼仪规范:
1.有约在先
拜访外商时,切勿未经约定便不邀而至。拜访的时间一般在上午十时或下午四时左右。尽量避免前往其私人居所进行拜访。在约定的具体时间通常应当避开节日、假日、用餐时间、过早或过晚的时间,及其他一切对对方不方便的时间。若因事急或未有约定又必须前往,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万不得已在休息时间约告对方,见面首先应立即致歉意,再说明打扰的原因。
2.守时践约
应邀到外商家中拜访、作客,应按主人提议的时间准时抵达,过早过晚均不礼貌。这不只是为了讲究个人信用,提高办事效率,而且也是对交往对象尊重友好的表现。万一因故不能准时抵达,务必要及时通知对方,必要的话,还可将拜访另行改期。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记住向对方郑重其事地道歉。
3.进行通报
进行拜访时,倘若抵达约定的地点后,未与拜访对象直接见面,或是对方没有派人员在此迎候,则在进入对方的办公室或私人居所的正门之前,有必要先向对方进行一下通报,经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入。若无人迎候,可敲门或按铃(但敲门声音要轻,按铃时间不宜过长)。无人或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
4.登门有礼
切忌不拘小节,失礼失仪。当主人开门迎客时,务必主动向对方问好,互行见面礼节。倘若主人一方不止一人之时,则对对方的问候与行礼,必须在先后顺序上合乎礼仪惯例。标准的做法有二:其一,是先尊后卑。其二,是由近而远。在此之后,在主人的引导下,进入指定的房间,切勿擅自闯入,在就座之时,要与主人同时入座。倘若自己到达后,主人这处尚有其他客人在座,应当先问一下主人,自己的到来会不会影响对方。为了不失礼仪,在拜访外国友人之前,就随身携带一些备用的物品。主要是纸巾、擦鞋器、袜子与爽口液等,简称为“涉外拜访四必备”。入室后的“四除去”是指帽子、墨镜、手套和外套。
5.举止有方
即使所谈事情需要时间很短,也不要站在门口谈话;若主人未邀请入室,可退至门外,进行室外交谈。室内谈话若时间较短,不必坐下,事毕不宜逗留,若谈话时间较长,可在主人邀请后入座。
在拜访外国友人时要注意自尊自爱,并且时刻以礼待人。与主人或其家人进行交谈时,要慎择话题。切勿信口开河,出言无忌。与异性交谈时,要讲究分寸。对于主人家里遇到的其他客人要表示尊重,友好相待。不要在有意无意间冷落对方,置之不理。
若遇到其他客人较多,既要以礼相待,一视同仁。切勿明显地表现出厚此薄彼,而本末倒置地将主人抛在一旁。在主人家里,不要随意脱衣、脱鞋、脱袜,也不要大手大脚,动作嚣张而放肆。
对主人准备的小吃,不要拒绝,应品尝一下;准备的饮料,尽可能喝掉。无主人的邀请或未经主人的允许,不得随意参观主人的住房和庭院,在主人的带领下参观其住宅,即是最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触动除书籍、花草以外的室内摆设或个人用品。
对主人家的人都应问候(尤其是夫人或丈夫和孩子),主人家的猫狗不应表示害怕或讨厌,更不要去踢它或打它。
6.适可而止
在拜访他人时,一定要注意在对方的办公室或私人居所里停留的时间长度。从总体上讲,应当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不要因为自己停留的时间过长,从而打乱对方既定的其他日程。事先未有约定的,谈话时间不宜过长。
在一般情况下,礼节性的拜访,尤其是初次登门拜访,应控制在一刻钟至半小时之内。最长的拜访,通常也不宜超过两个小时。有些重要的拜访,往往需由宾主双方提前议定拜访的时间和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务必要严守约定,绝不单方面延长拜访时间。
自己提出告辞时,虽主人表示挽留,仍须执意离去,但要向对方道谢,并请主人留步,不必远送。在拜访期间,若遇到其他重要的客人来访,或主人一方表现出厌客之意,应当机立断,知趣地告退。离开时,应有礼貌地向主人表示感谢。
涉外着装礼仪
在涉外交往中,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的着装礼仪,有一种规范性的说法,两句话:“女人看头,男人看腰”。
女人看头是看什么呢?
看发型,比如染不染色,长度如何等等。像我们服务行业,政府机关一般公务员是不染彩色发的,除非把花白的头发染黑。另外头发不宜过长,作为女性,一般工作岗位上不长于肩部。有同志讲了,长于肩部如何?长于肩部要做技术性处理,盘起来、挽起来、梳起来,不能随意披散开来。道理很简单,年轻姑娘的一头飘逸的长发是很有一些魅力的,你这儿一甩,没准附近的每一个人就晕了。
“男人看腰”,看什么呢?
不是看我们腰粗不粗,也不是看腰带是什么品牌,而是看这样一个细节,腰上挂不挂东西。我们说句涉外交往中的行话,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一个有层次的人,在大庭广众之前腰上是不挂任何东西的。你见过普京总统腰上挂手机吗?你见过安南腰上有一串钥匙吗?
涉外西装礼仪
在涉外交住中,穿西装要注意两个比较典型的礼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穿白袜子。
在比较重要的场合穿西装的话,最佳的要求是袜子跟皮鞋一个颜色,至少是深色,绝对不是白色,除非是白皮鞋,否则将产生巨大的反差。在很多国家深色西装是正装,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间夹双白袜子他们称为“驴蹄子”,反差太大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袖子上的商标要拆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0 13:11
涉外礼仪即中国人在对外交际中,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对外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涉外礼仪的基本常识和由来”,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涉外礼仪基本常识
一、涉外礼仪内容 :
1.礼仪是人们在对外交往中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向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一个人在公共场合的仪表、礼态和言谈举止,能够反映其个人内在素质和修养。
2.礼仪与文化紧密相关。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基因,相应的礼仪也就会国内国外有别,企业内外有别。企业员工代表企业参与涉外商务活动,应该重视自己留给客户的第一印象,讲究必要的礼仪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3.礼仪要从日常工作做起。比如:打招呼、打电话、写邮件等待。
二、礼仪基本要求
1.外事无小事。
企业员工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言行,不仅代表本企业,还体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为了维护国家形象,遵守外事纪律,应该注意讲话分寸,避免敏感话题。
2.热情真诚。
讲礼仪是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人沟通就要热情真诚,注意眼到、口到、意到。
(1)眼到就是注视别人要友善。讲话时要看对方双眼,中间通常不能看,下面尤其不要看。不论男女,对客户,不能居高临下的俯视,应该采取平视,必要时仰视。注视对方的时间,应该是对方和你相处总的时间长度的1/3左右。问候时要看,引证对方观点是要看,告别再见时要看、慰问致意时要看,其他时间可看可不看。
(2)口到就是会讲话,会选话题。讲话是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员工受教育程度的体现。讲话要看对象,要看场合,要有规矩。
(3)意到就是把友善、热情表现出来。既要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又不要畏惧自卑,低三下四,更不要自大狂妄,放肆嚣张。
馈赠礼品时要注意场合,讲究气氛,以示诚意。同时要控制礼品价值,重视礼品包装。一般情况下礼品的包装价值不少于礼品价值的1/3。接受礼品时,应该当场打开包装,欣赏礼品,赞美致谢。
3.尊重隐私。
尊重隐私就是人们在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刻意回避有关个人收支、年龄大小、恋爱婚姻、健康状况、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事务等话题。尊重隐私与否,已被公认为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无个人教养的基本标志。
三、涉外礼仪注意事项:
1.信守承诺。
在人际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应有的基本教养。与外国朋友打交道,小到约会的时间,大到生意往来,都要讲信用,守承诺,不随便许愿,失信于人。这样才能巩固双方的友谊。
2. 热情有度。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一直主张朋友之间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提倡"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但是在国外,人们普遍主张个性至上,反对以任何形式干涉个性独立,侵犯个人尊严。对他人过分关心,或是干预过多,则会令对方反感。所以与外国友人打交道时,既要热情友好,又要以尊重对方的个人尊严与个性独立为限。
3. 尊重隐私。
外国人普遍认为,要尊重交往对象的个性独立,维护其个人尊严就要尊重其个人隐私。即使是家人、亲戚、朋友之间,也必须相互尊重个人隐私。所以与外国友人相处时,应当自觉回避对对方个人隐私的任何形式的涉及。
不要主动打听外国朋友的年龄、收入、婚恋、家庭、健康、经历、住址、籍贯,以及宗教信仰、*见解、正在忙什么等等。
4. 女士优先。
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的人际交往中,人们讲究女士优先,它要求成年的男子,在社交的场合,要积极主动地以个人的举止言行,去尊重妇女,关心妇女,照顾妇女,保护妇女,并且时时处处努力为妇女排忧解难。能够这样做的人,会被人视为教养良好。
5. 不必过谦。
在外国人来看,做人首先需要自信。对于个人能力、自我评价,既要实事求是,也要勇于大胆肯定。不敢承认个人能力,随意进行自我贬低的人,要么事实上的确如此,要么便是虚伪做作,别有用心。所以在与外国朋友打交道时,千万不要过分谦虚,特别是不要自我贬低,以免被人误会。
涉外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
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把现代人领到了一个无限伸展而又不断浓缩的空间,这就是地球村。
在这个有着60亿居民的村庄里,交往和沟通日益频繁,说服和理解越发重要,其中,作为公关“第一印象”的礼仪就更显得不可或缺。礼仪修养,不仅是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社会交往、商务活动和其他各项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