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2 14: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4 08:32
就当下而言,晚生代现在多指文学评论(与之相对应的晚生代文学创作多以“八十后”相对应),“晚生代评论家”一词最初由台湾诗人、批评家水浩(原名章静森)在近期首次提出,指以四位在1980年出生的*“八零后”评论家为代表的青年文学评论群体。他们继承了前生代、新生代评论家们的敏锐特质,以晚生代的拼搏*与学术视野,打开了中国文学评论、文化评论的学术场域。他们分别是复旦大学的金理,湖北师范大学的胡鹏林,中国传媒大学的韩晗与客居武汉的书评人眉睫。
在新近出版的台湾文学刊物《雅读》(2008年第12期)上,水浩提到了“*晚生代评论家”这一观点,并且认为他们“抛弃了陈旧的批评模式与理论套路”、“引领六十年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走向世界性与现代化”。水浩称,他们频频向台湾、香港与海外的学术刊物投稿,从这点看他们已经超越了他们前辈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引起了*以外学术界的关注与好评。
按照*学界的界定,与他们所对应的,还有“前生代评论家群体”与“新生代评论家群体”,这也是“晚生代评论家”的谱系来由,*批评家郜元宝曾认为,“张颐武、朱大可、汪晖与王晓明”这些六十年代出生的批评家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前生代”,他们从八十年代思潮入手,强调文学的人本精神;而七十年代(含1969年)出生的“摩罗、余杰、谢有顺与葛红兵”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生代”,他们的关注焦点为世纪末反思与文学的功利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