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谁的后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2 17: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2 04:20
问题一:炎帝和皇帝都是谁的后代? 炎帝世系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名石年,姜姓,羊图腾。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常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问题二:黄帝的后代姓什么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刘文学研究认为,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因居姬水,而改姓姬。因此,黄帝的真实姓名为“姬轩辕”。后来,姬轩辕通过战炎帝、败蚩尤统一天下,代神农氏为“天子”,而称“黄帝”。为什么称为“黄帝”?刘文学介绍,《纲鉴会纂》、《御批通鉴辑览》等都说:“神农氏衰,少典娶有f氏,名曰附宝,祈于野,见大电绕北斗而有妊,二十二月生帝于轩辕之丘,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这是说黄帝是因为“土德”而称为黄帝。什么是“土德”?“土德”就是农耕。黄帝教民播五谷,艺五种,解决农业上的吃饭问题,而“土”在中原一带,又呈*,因此称为黄帝。另外,当代许多史学家如国学大师钱穆、何光岳、张光远等进行了考证,认为黄帝是因居住于新郑市熊山下的黄水而称黄帝。 《史记》开篇首先介绍黄帝的身份,尽管这个身份介绍只有短短三句话,14个字,却在历代存有很大争议。《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第一句,“黄帝者,少典之子”,关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少典”是人名, 说黄帝啊,他的父亲叫做“少典”,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另一种解释是说, “少典”是古氏族名,也就是说,黄帝是少典氏族的后代。 现在大家一般认同第二种说法,认为“少典”是古氏族名。 以封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再例如: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周代天子是黄帝的后裔,周文王按现代的姓名叫“姬昌”。 凌氏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问题三:著名的黄帝后代有哪些? 由黄帝直接发展而来的姓氏,还有一些是现在常见的大姓。如张、王、李、赵、陈、刘、黄、周、吴、杨等都是。当然,由于各个姓氏的具体情况不同,与黄帝的关系也不完全一样。比如张姓。相传它出自黄帝的儿子挥,因为发明了弓箭,担任弓长的职务,进而由“弓”、“长”两个字组成一个“张”字,于是便有了张姓。王姓的直接得姓祖先是周灵王太子晋,而周灵王相传是黄帝的后代,因此.王姓也是一个出自黄帝的姓氏。再如赵姓,也有一个关于它与黄帝的传说。这个传说是说西周穆王时,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有一个名叫造父的人是周穆王的马车夫,有驾御千里马的本事。周穆王在瑶池幽会西王母流连忘返,东方的徐偃王乘机作乱。周穆王听说后急忙赶回来,乘坐的便是他驾的马车,一日千里。及时平定了这次叛乱。事后,周穆王认为他劳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赵城,他的后代在后来便姓了赵。所以,赵姓人也是黄帝子孙。
在与黄帝有关的姓氏中,还应提到一个黄姓。其实,黄姓与黄帝也有直接关系。关于黄姓的来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今山东曲阜一带有一个叫皇娥的姑娘,常常白天乘船远游,夜里挑灯纺织。一次出游的时候遇见了年轻英俊的黄帝,两心相悦,便结为百年之好,一年后又生下了黄姓的远祖少昊。后来,从少昊数传到大廉,在夏禹时被分封在黄,建黄国,成为黄国的开国君主。他的后代在后来便以黄为姓,从而成为黄姓人。
除上述以外,与黄帝有关的姓氏还有很多胆比如在尧舜的时候,黄帝有个后代叫伯益,是个著名大臣,曾被任命为虞政,掌管火种.训练鸟兽,开垦荒地,又曾协助大禹治水。在治好水患以后.帝舜*行赏,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赐他姓嬴。到战国的时候。他的后代赵奢被分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后代后来便把他封地名的第一个字当做姓氏,这样便有了马姓。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姓氏以外,有些姓氏与黄帝的关系可能较为复杂一些,其中李姓便具有代表性。相传,李姓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直接受姓始祖是在帝尧时担任*官的皋陶。皋陶相传是颛顼的孙子,由于当时把*官叫做大理,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后来便把他所从事的职业作为姓氏,姓理。到商朝末年的时候,他的一个叫理征的后代仍然担任*官,因为执法公正得罪了商纣王,被商纣王杀害。理征的夫人契和氏带着儿子利正逃命,在逃难途中饥渴难忍,只好采摘李树上的果子充饥。从而才保住了性命。后来,为了纪念这种救命的李子,便改姓李.从此才有了李姓。可见,李姓虽然历经坎坷,但最早仍与黄帝有关.是他的后代,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问题四:黄帝的后人姓轩辕还是姓姬?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他的后代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儇、依是也。”而这12姓又有发展,光氏就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等分支;而姬氏又因鸡朝姬姓建国,分封了53个国家,这些国姬姓家又以国号为姓,所以到现在黄帝的后裔多不可数!
问题五:黄帝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黄帝和炎帝为人们作出了具大的贡献,黄帝和炎帝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后来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的主体.后人尊称黄帝和炎帝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炎帝和黄帝
《周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之后众多史籍几乎是一致采用这一观点:炎帝和黄帝是前后相承的关系。《汉书》、《白虎通义》几乎都是原文照抄地记载:“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越绝书・计倪内经》则说:“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东汉蔡邕撰《独断》载:“《易》曰:帝出于震。震者,木也。言宓牺氏始以木德王天下也。木生火,故宓牺氏没,神农氏以火德继之。火生土,故神农氏没,黄帝以土德继之。土生金,故黄帝没,少昊氏以金德继之。金生水,故少昊氏没,颛顼氏以水德继之。水生木,故颛顼氏没,帝喾氏以木德继之。木生火.故帝喾氏没,帝尧氏以火德继之。火生土,故帝舜氏以土德继之。土生金,故夏禹氏以金德继之。金生水,故殷汤氏以水德继之。水生木,故周武以木德继之。木生火,故高祖以火德继之。”蔡邕在这里以五行说来解释朝代的更替,从伏羲一直排到汉。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东汉,炎、黄的传承关系是没有争沦的,是比较一致的。
当然,史籍中也还有别的说法。
一为“兄弟说”。这主要是由于《国语》的一段记载所引起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乍看起来,黄帝、炎帝是少典与有f氏生的两兄弟。其实不然。《帝王世纪》在关于黄帝的文字中是这样记载的:“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f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这就把因《国语》叙述不明白地方说明白了。
二为“同代说”。这主要是由于《史记》的那段记载所产生的歧义:“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等等。对于《史记》表述的不精确,以后的许多史籍都给予了订正。《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与炎帝之后战于阪泉,遂王天下”。这就是说,炎、黄阪泉之战并非黄帝与炎帝之战,而是黄帝与炎帝之后之战。《三皇纪》曰:“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炎帝、黄帝并非同时代的人,应该说是说得十分清楚的了。
综上所述,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他们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既非父子,亦非兄弟,更非异族。炎黄之间的战争,是部落联盟内部兼并与反兼并、控制与反控制之争,是领导权即盟主地位之争,是内战,而并非民族战争。他们的逐渐融合、统一,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今天,我们亿万万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同源同祖,血浓于水,共一个中华,情重于山,我们要携手共进,同谋发展。
黄帝在阪泉打败炎帝部落,后打败蚩尤后,被中原各部落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由推举产生,然常有某一家族的成员担任.黄帝后人常被各部落推为首领,炎,黄两部落又世代通婚,因后世的中原居民尊炎,黄二帝为共同的祖先
问题六:皇帝谁的后代最多? 即使一天换一个服侍,也得好几年才能轮完一个周期。不过算来算去,能经常得宠的佳丽也就那么一些,要不皇帝们哪里顶得住。 然后呢,问题就来了。 这么多女人得宠,那皇帝的儿女们岂不是非常之多? 来算一笔帐,看看皇帝们最多有多少个后代: 周文王的100个儿子属于传说,可信度不高(99个儿子加一个义子)。有一个说法是周文王儿子只有10个。如果算儿子的话,康熙帝无疑是最多的,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4个。 但如果算上女儿的话,康熙帝就只算是一般水平了――加上20个女儿,也就55个。不过,他的孙子共有97个。 而风流成性的唐玄宗李隆基有59个,其中30个儿子、29个女儿,活到成年的女儿只有7个。 唐太宗14个儿子,女儿21个,一般水准。 宋徽宗子女65个,其中儿子31个。 这都不算啥,陈宣帝陈顼的儿子才多,总共42个:陈叔宝、陈叔陵、陈叔英、陈叔坚、陈叔明、陈叔卿、陈叔献、陈叔齐、陈叔文、陈叔达、陈叔坦、陈叔彪、陈叔雄、陈叔重、陈叔俨、陈叔慎、陈叔虞、陈叔平、陈叔敖、陈叔兴、陈叔宣、陈叔穆、陈叔俭、陈叔澄、陈叔韶、陈叔匡、陈叔纯、陈叔谟、陈叔显、陈叔隆、陈叔荣、陈叔睿、陈叔忠、陈叔弘、陈叔毅、陈叔训、陈叔武、陈叔处、陈叔封、陈叔陵。还有三个死的早的没起名字就挂了,但估计养到成年的没有康熙帝多。刘胜墓 如果把其他人都算在内的话,那么刘备的祖宗,也就是汉武帝的兄弟、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有儿子120多个,这一数据绝对是首屈一指、冠绝古今。不知道十三代孙子刘备是哪个支属生的?喊声爸爸刘胜可能还得想好几分钟才能记想来名字,如果加上女儿的话,估计儿女的住宿就成了个大问题。这么多儿女,刘胜的妻妾肯定少不了。刘胜的子子孙孙到刘备这一代,开出来就是一支吓人的军队。。。 《汉书》记载,刘胜此人“为人乐酒好内”,就是好酒、色的意思。常与赵王刘彭祖唱反调:大哥你当王爷,似乎是专门给下面的官儿们办事的,忙来忙去,真没劲。当王爷就应该每天听听歌、玩玩女人。 刘彭祖听刘胜这么一说,自然也反过来说他:这家伙生活奢侈,作风 *** ,不辅佐天子、安抚百姓,根本不配作藩王。 刘胜死后以“金缕玉衣”作为殓服,近代出土时,发现他的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约1100克。除此外刘胜的墓内还有许多的陪葬品,为考古学添了丰富的材料。 刘胜如此“能耐”,但刘胜的爷爷,也就是汉文帝刘恒就比较一般了。只有四个儿子:汉景帝刘启、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而汉景帝儿子也不多,除了汉武帝外,还有废太子刘荣、河间王刘德、临江王刘阏、鲁王刘馀、江都王刘非、胶西王刘端、赵王刘彭祖、中山王刘胜、长沙王刘发、广川王刘越、胶东王刘寄、清河王刘乘、常山王刘舜。刘胜的弟弟,也就是汉武帝刘彻,也只不过六个儿子。
问题七:炎帝和黄帝分别是谁的儿子?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这里说不通,他妈是黄帝大媳妇???),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厂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目前史学界同时支持另一种说法,即黄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西侧,炎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东侧,两部落为了争夺统治权,在阪泉也即逐鹿(两者是指同一地点,皆在泰山周围)决战,黄帝战胜并流放炎帝于南方(后召回),开创了华夏一统的局面。
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或厉山氏,位于黄河上游、渭河地区。据《史记》等古籍追记,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为有娇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黄帝: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黄帝生于河南新郑,逝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黄帝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新郑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建都地,这不仅有许多系统的、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还有大量黄帝的活动遗迹可寻,考古学文化、民俗文化、诗文、碑刻也都有很多资料可作佐证。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不仅在2000年来的历史文献上得到确认,而且在当代也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古都研究者和学术权威的认同。1992年、2003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新郑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两次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经过研究确认黄帝诞生地轩辕丘、黄帝故都在新郑。为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三位会长都曾为黄帝故里题词。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原全国*副委员长周谷城题词“轩辕黄帝故都”;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萧克老将军题词“轩辕丘”、“中华圣地”;社会学家、全国政协副*、民盟名誉*费孝通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圣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还在黄帝故里树碑以作纪念。1998年,中国古都学会在新郑召开学术研讨会,也同样确认新郑是黄帝的诞生地、建都地。时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教授为黄帝故里题词“中华第一古都”。
问题八:黄帝的后代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一 北方人,因为一直到孙中山,历史上的皇帝都是在北方
二 一直以来,南方都是蛮地区,也就是说,要把你发往艰苦地区接受惩罚,就来南方了
问题九:秦始皇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吗?他姓什么? 是的,秦始皇姓赢,出自颛顼之后,而颛顼又是黄帝之孙(也有作曾孙的)
问题十:为什么中国所有人都说自己是黄帝的后代,难道就没有一个是黄帝身边人的后代? 帝王信奉自己就是天子,因为他们的登基提供了无可辨驳的理论依据,使得他们心字理得地做起了“真命天子”。平民百姓相信他是天子,天灾人祸的*年代,迷信给他们带来了改朝换代的希望。文人学士鼓吹预言,有些是为了迎奉主子的阿谀之徒,有些是为了获取功名的钻营之士。言之凿凿者有之,含含混混者有之,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到处盛行预言,这些观念也就深深地印入民众的头脑之中。即使是当权者禁止预言传播时,民间也会私下流行,屡禁不绝。 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仍有一些人相信命运,迷信预言。唯一与古代不同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唯恐被人说成愚昧。人们对预言既熟悉而又陌生,既需要而又畏惑,既欢迎而又排斥,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更说明了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预言究竟是什么?笔者无意宣扬预言的准确性,也不想用简单的“荒诞不经”来作结论,只是希望通过叙述预言在中国古代的流传以及分析其如何构成,使读者了解预言的*,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顺便介绍有关其他国家的预言流传情况,更是为了拓展读者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比较与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