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2 18: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3 11:00
由林黛玉的性格与诗词说起 2008-08-13 01:14:47| 分类: 悼红轩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在《红楼梦》一书中,宝钗、黛玉无疑是最为主要的角色,在太虚幻境“薄命司”大橱里所贮藏的“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中,她二人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且并列首位。
而在宝、黛之间,宝钗似又带有某些陪衬性质,成为“木石前盟”的积极*者。若将《红楼梦》看作单纯的爱情悲剧的话——依照“好了歌”,应是空诸一切——“木石前盟”是要过于“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空房独守,而林黛玉却因此丧了命。
林黛玉既是如此重要,她受到的关注当然是空前的。但至今为止,在《红楼梦》之外的演绎中,林黛玉总是给人以尖酸刻薄的印象,或者突出她精神上的不够健全。
更明确一点说,就是过于强调了她“蛾眉善妒”的一面。而从实际的情形看,这种“突出”是不恰当的。
在林黛玉的人格设计中,虽有“还泪”之说,但这个“还泪”最终仍然要落实到现实生活里,否则,就会有“泪出无名”的嫌疑了。从书中的描述看,林黛玉的忧郁性格是有着深厚的现实依据的。
贾雨村因贪贿落职后,于林府教馆,沦为西宾,他所教的学生就是林黛玉。黛玉天资聪慧,不幸早年丧母,这是她忧郁性格所以形成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其次,因黛玉之父林如海“命中无子”,“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俗话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兼以黛玉的“聪明清秀”,遂又养成多愁善感的性格。
此外,母亲去世之后,林黛玉被接进贾府,后因林如海捐馆,遂在贾府定居,使得林黛玉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原本多愁善感的性格加上寄人篱下的现状,林黛玉敏感而又自尊,从而给人孤高自负、落落寡合的印象。
之后,因宝钗的介入,林黛玉于情感上又生危机,在对宝玉的求全责备中,自怨自艾,常生悲感,“还泪”也就顺理成章。 结合以上所论,林黛玉的人格倾向还是比较分明的,即忧郁、敏感、清高、孤傲。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与人格又并非是几个字就可以简单概括的,但就林黛玉来说,这几个方面应该是最主要的。为了突出黛玉这几个方面的性格特征,书中有很多细节性的刻画与描写,诸如黛玉的弱不禁风、好使小性,以及住所潇湘馆的清幽,等等。
除此之外,最能反映林黛玉性格的就是她自己所作的几首应景诗词了。“葬花词”与《唐多令》表达了林黛玉忧郁、敏感的一面,而“海棠”与“菊花”诗则显示了她的清高与孤傲。
“葬花词”是一首歌行体,据说源自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其词曰: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葬花词”里,黛玉因“愁绪”而伤感于“花谢花飞”,又因“花谢花飞”而倍增“愁绪”,最后,由花而及人,遂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人随花落之恸。刘希夷的寄托亦大致如此,只不过因性别不同而使着眼点有异,“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才是他的目的所在。
至于诗中所谓“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也不过是规劝“红颜”推己及人之意。
从立意上说,“葬花词”与《代悲白头吟》并不相同。 “葬花词”之外,最能体现林黛玉身世漂泊之感的是《唐多令》“咏絮词”,词曰: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词分两阙,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借柳絮的无根之性写自己的漂泊之感。
百花洲、燕子楼暗喻“红颜薄命”,为“粉堕”、“香残”之地,这也是林黛玉诗词中最为主要的基调。而“香”与“粉”又借指柳絮,有一语双关之意。
随后,直接摹写柳絮的成团逐对以及飘零辗转,并将这种“成团逐对”赋予女性情感上的“缱绻”与“风流”。但又因“飘泊亦如人命薄”,遂使“缱绻”、“风流”皆成空幻。
下阙直接从“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写起,草木如人,而人与草木又有何不同呢?“叹今生谁拾谁收”与“葬花词”中“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意思相同,只是此处的悲愁又进一步,零落任其零落,就是葬花的心情也不复存在了。整首词的基调都着落在“愁”与“叹”两个字上,难怪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同样内容的诗作,林黛玉还有一首《秋窗风雨夕》。《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
1、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清)曹雪芹《桃花行》
译文:帘外桃花盏开东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无心梳妆情绪慵懒。
2、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清)曹雪芹《桃花行》
译文: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与桃花相隔并不遥远。
3、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清)曹雪芹《菊梦》
译文: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4、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清)曹雪芹《秋窗风雨夕》
译文: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5、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清)曹雪芹《葬花吟》
译文: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1、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清)曹雪芹《桃花行》译文:帘外桃花盏开东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无心梳妆情绪慵懒。2、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清)曹雪芹《桃花行》译文: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与桃花相隔并不遥远。3、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清)曹雪芹《菊梦》译文: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4、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清)曹雪芹《秋窗风雨夕》译文: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5、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清)曹雪芹《葬花吟》译文: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林黛玉 【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
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关于语言】 首先,林黛玉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就是口齿伶俐。
如:一天中午,贾宝玉到梨香院看望薛姨妈,与宝钗相互鉴赏了彼此佩戴的宝玉和金锁。贾宝玉闻 到满屋子的香气,当听说宝钗吃的冷香丸的香气时,就闹着也要吃一丸。
正在这时,林黛玉摇摇摆 摆地走进来。一见宝玉,就说:“哎哟!我来地不巧了!”宝钗问她怎么说,她说:“早知他来, 我就不来了。”
宝钗又追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什么意思呢?来呢一起来,不来一个也不来, 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1>这里,反映出林黛玉能言善辩,口齿伶俐的语言特色,她的语言飘散 着智慧的芬芳,这个寄人篱下的、令人怜爱的孤女,唯有依仗她的伶牙俐齿捍卫尊严,戳穿虚伪和 反击丑恶。
短短数言,既化解了尴尬的局面,扭转了紧张气氛,又真实地表现了“喜散不喜聚”的 人生哲理,也并非虚言套语,妙哉妙哉!八个“来”字,说得圆滚滚,滴溜溜,真如滚珠走盘。分 明是贾宝玉来了她才来的,却又故意说来得不巧,掩饰自己的行动。
薛宝钗的质问,也是有意识的 。她听出了黛玉语言中的微讽之意,因为不满,才追问的。
而林黛玉的回答,对自己的匆忙来访, 明明是遁词,对宝玉宝钗的交往都是一种讽刺,好像是说:“我不该来打搅了你们俩亲热谈话。少 女初恋时的微妙心理跃然纸上,而她的话又说得多么灵巧、生动。
此外,林黛玉的语言又常常不脱 小女子的俏语娇音。如第22回,她模仿史湘云讲话时口齿不清,把“二哥哥”叫成了“爱哥哥” ,此时凄婉哀怨全无,娇憨之态可掬也!论口才,林黛玉与王熙凤不相上下,这在大观园中是有定 评的。
所以贾宝玉说:“……要说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姐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2>当然,贾母是不会以会不会说话来决定疼谁爱谁的,因为她听了宝玉的话后,立刻夸赞了 “罕言寡语”的薛宝钗。
但是,贾宝玉的话说明了一点:林黛玉口齿伶俐,有辩才,长于辞令。这 是构成林黛玉语言的突出特点之一。
第十九回中,林黛玉有一段讥讽宝玉的话,较之王熙凤元宵家 宴上说的绕口令,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奇香,也没 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其次, 林黛玉的口才还表现在联想快捷,反应机敏,善于暗语影射,咏桑寓柳,设言托意,借题发挥,这 也是包括薛宝钗在内的其他人物所少有的。
第29回,贾母看到张道士给宝玉的一个赤金点翠的麒 麟,便拿起来笑着说:“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 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
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黛玉冷笑道:“她 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顿时,一个灵心慧舌,聪明过人的黛玉形象 跃然纸上。再次,林黛玉是个聪明伶俐的少女,不仅有个卓越的口才,且能够察言观色而知其意, 大观园的的任何一件事,总逃不过她那敏锐的心,但由于常常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留情面给他人, 道破别人的心病,而常常得罪人,以致后来贾母、王夫人等人在讨论宝玉的婚事时,没有。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
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
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
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
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
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从这里林黛玉已表现出心思细密,敏感异常。
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一思量就可以知道,其实这也正反映了林黛玉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她生怕自己的知已恋人被人抢走,那样对她就太不公平了。
第二十回,史湘云就当面对林黛玉说:“你敢挑宝姐姐的不是,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林黛玉听了当时就“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她,我哪里敢挑他呢。”后来还是众人劝解开来,从这里我们难道能说林黛玉“小性儿”吗?她为什么“冷笑”?这我想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中,宝黛钗的关系是最敏感尖锐的话题,而史湘云却有意把林黛玉说得不如宝钗,这怎能不伤她的心呢?她那根自尊心的弦就不由得会激烈地颤动起来了。
第二十二回贾母带头出资二十两给宝钗做生日,并特意请了班戏子来热闹,而林黛玉到贾府这么几年,却从没人给她做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至于后面说“敏探春”算贾府众人的生日时就记不起林黛玉的生日了。这还罢了,至晚散时,凤姐指着一位戏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史湘云就当着众人的面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众人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宝玉给湘云使了个眼色,后来差点气走了胸怀爽朗的史湘云。而这也成为宝黛闹矛盾最凶时间最长的导火线。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纯洁,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
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形象剖析】 一、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
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 “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
“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
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
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
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
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
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
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
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