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2 20: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04:05
古文的论证方法:
1、演绎论证 ;
2、归纳论证(例证论证);
3、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 ;
4、比喻论证。
区别:
1、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2、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3、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4、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扩展资料:
事实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述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
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通假字禽:通“擒” 动词作状词用.指被擒住状态.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作者: 比喻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
然后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引类譬喻,例举事实,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行仁政,才能服天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缘木而求鱼”。
同时,孟子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就是使人民有“恒产”,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安居乐业。 要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表明孟子讲的仁政有着经国利民的实在内容。在艺术特点上,善于辩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
《孟子》的辩论娴熟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如类比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是孟子散文的又一大特色,他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本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术而求鱼”,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去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绝不可能的。孟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这一风格的形成也与其个人的人格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如他自己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世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1:归纳论证(例证论证) 2:演绎论证 3: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 4:比喻论证1:归纳论证(例证论证)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2: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3: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
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充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但是,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
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2)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
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4: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
说剑庄 子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嗔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说剑》,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备办。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日夜相击于前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①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②甚矣,汝之不惠C.①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D.①太子乃与见王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谠,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子休,就舍待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