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14: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4:31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做人要节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贤文是指由俭朴节约的生活转变成奢华富裕的生活比较容易,而由过惯了奢华富裕的生活变成俭朴节约的日子会比较难。
这是古人对治家的经验总结和教训警示。这句贤文旨在教育我们,做人要崇尚节俭的美德。
与节俭相关的格言警句在《增广贤文》中还有一些。如: 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
勤,懿行也,君子敏于德义,世人则借勤以济其贪;俭,美德也,君子节于货财,世人则假俭以饰其吝。 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而贱诗书;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得家业而忘勤俭。
厚积不如薄取,滥求不如减用。 老子的《道德经》被世人称为仅次于《圣经》的奇书,老子也被世人尊为智者。
《道德经》充满着辩证法,对于世人有洞悉世事人生、厘清乱世浮尘之助益。老子曾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其中“节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在此,专门探讨节俭对于做人做事的意义。 注重节俭,顺应自然 我国古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它们之间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人类是这些物质的主宰者。
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美好,就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和谐发展。如果违背自然规律,竭泽而渔,浪费资源,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仔细思量,人类的许多罪恶源于不知节俭。有些人本身天分不足、勤劳不够却要贪恋名利,结果是身心疲惫、铤而走险,弄得家破人亡。
有些*为了邀功请赏、粉饰政绩,向大自然强取豪夺,巧立名目地向百姓收取各种税费,弄得环境恶化、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不知节俭而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例如人们开山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超量采煤造成了 矿难频发;超量饮酒导致了 脂肪肝增多;过度纵欲导致了阳寿锐减……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不一而足、比比皆是。
节俭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美德,只有每个人都形成节俭的意识,践行节俭的行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健康发展。 率先垂范,形成风气 我国古代的许多帝王都非常重视节俭美德,并且以身作则,昭示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国家。唐太宗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
唐太宗非常注重节俭,深知物力维艰。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君主,一般来说都会大兴土木,以显示自己的威严。
但唐太宗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兴土木的风习,仍然住在隋朝时期的旧宫殿里面。在他的带领下,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并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
唐太宗常常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人君,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来食用,肚子虽然饱了,但身子也就毁了,人君虽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
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自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朕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奢侈纵欲。”
唐太宗还经常教育太子李治要奉行节俭。比如在吃饭时,太宗会告诫说:“你知道了耕种的艰难,就会常常有饭吃。”
在骑马时,太宗又说:“你体会到马的劳逸,不一次耗尽它的体力,就能经常有马骑。” 再来看明太祖朱元璋。
这是一位崛起于布衣的皇帝,曾沿街要饭,在当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后,仍然保持节俭的品德,对贪污*严惩不贷。明太祖还带头禁酒,并多次颁布*酿酒的命令。
在他的影响下,后宫的后妃也都十分注意节俭,从不盛装打扮,宫内节俭成为风气,并影响到了全国,对明朝的国力强盛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竹头木屑,有大用场 “竹头木屑”这句成语出自东晋时的陶侃。
陶侃为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父亲早年亡故,自幼由母亲抚养*。陶母教子恩威并重。
陶侃在县内当小吏,有一次,将公家分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慈母,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当官必须洁身自好,不允许公私不分。陶母还告诫陶侃说:“你想这样用公物来取悦于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
这番教导,对陶侃后来勤劳节俭、为官清廉有很大的影响。 陶侃为官名声甚好,仕途发展较快,历任武冈县令、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广州刺史、侍中、太尉等官职,政绩卓著。
特别是他曾作为主帅,指挥平定了苏峻、祖约之乱,有再造晋室之功。陶侃身为大将军时,却极惜物力,被誉为管理有方、勤俭节约的帅才。
一次,陶侃的军队里面造船,他命令将造船时剩余的那些锯末、木片、竹头等都收捡好。当时人们皆不解其意,暗中笑其吝啬。
后来,有一年大年初一,那天正好雪后初晴,地面很滑,可*们又要去衙门聚会,并接受属吏的致贺,这么滑的路面,大家心里都有些发憷。 这时,陶侃就让人把锯末撒在大厅之前,人们行走起来非常安全方便。
众人始悟。 还有一次,新任荆州刺史桓温率军入蜀,造船缺钉,无计可施。
当众人想到陶侃。
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
」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
管仲镂簋朱纮、山ه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鳅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案 1、且:几乎,重达。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实:装满,充实。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来,铁牛也被拉出来了。
3、怀丙和尚先用两艘大船装满了土,放到铁牛两边,系住铁牛,然后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保持两船对铁牛的拉力平衡,然后慢慢的去掉两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出来。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
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死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由俭入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