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05: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2 20:45
宋史·项德传【原文】项德,婺州武义人,郡之禁卒也。
宣和间,盗发帮源,明年陷婺,而邑随没。德率败亡百人破贼,因据邑之城隍祠。
自二月讫五月,东抗江蔡,西拒董奉,北捍王国,大小百余战,出则居先锋之先,入则殿后,前后俘馘不可胜计。贼目为“项鹞子”,闻其钲则相率遁去。
方谋复永康诸县,而官兵至,德引其众欲会合,贼尽锐邀之黄姑岭下,德战死。邑人哭声震山谷,图其像,岁时祭之。
【译文】项德是婺源州武义县人,是郡里的牢房看守。宣和()年间,叛军在清溪县帮源洞发动叛乱,第二年(叛军)攻陷婺源,武义县也随之沦陷。
项德率领一百多个战败逃亡的士兵打败叛军,然后据守在武义县的城隍庙内。从二月到五月,向东抵抗江蔡叛军,向西对抗董奉叛军,向北抵抗王国叛军,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出战时(项德总是)冲在先锋部队的最前头,收兵时(项德总是)在队伍的最后面,前前后后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不计其数。
叛军称之为“项鹞子”,听到项德军中的鸣钲声就争相一起逃走。正当他谋划收复永康等县时,朝廷的军队到了,项德率领他的部下想与官兵回合,叛军出动所有的精锐之兵在黄姑岭下截击(项德),项德战死。
县里的百姓的哭声震动山谷,就画下他的像,一年四季祭祀他。【注释】1、禁卒:即禁子,牢房看守。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涕泣谋於禁卒。”《清文献通考·刑五》:“禁卒典守监狱,乃于斩绞重犯受财故纵,此非寻常因事受财可比,自应按照本律与囚同罪。”
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着,不会再犯罪。”巴金《利娜·第十五封信》:“夜晚冷得不能熟睡,白天又疲倦得不能工作,禁卒的鞭子随时随地在旁边威胁着。”
2、宣和:北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1119-1125)。3、盗:强盗。
这里指叛军。3、帮源:地名,即帮源洞,在清溪县。
4、明年:第二年。5、败亡:指战败逃亡的士兵。
6、城隍祠:即城隍庙,城内祭祀城隍的庙宇。城隍:守护城池的神。
《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郑玄注:“所祭有八神也。”
孔颖达疏:“水庸之属,在地益其稼穑。”陆德明释文:“水庸七。”
后遂附会水庸为守护城池之神,称城隍。《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则又不独唐而已。”《红楼梦》第28回:“宝玉下了马,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见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圣像,便命住轿。”
7、讫:到。8、江蔡:叛军头目。
9、董奉:叛军头目。10、王国:叛军头目。
11、出:指出战。12、先锋:战时率领先头部队迎敌的将领。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大王宜悉举淮南之众,身为先锋。”《三国志·蜀志·马良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用周公旦为参谋,用祁宏为末将,用南宫适为先锋。”清李渔《玉搔头·极谏》:“仍封许进威武副将军,随行扈驾,作朕先锋。”
13、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后汉书·张宗法雄等传赞》:“张宗裨禹,敢殿后拒。
江、淮海、岱,虔刘寇阻。”《旧唐书·杜伏威传》:“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故其党咸服之,共推为主。”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李如松)家丁李友升者,积劳已至副总兵,只身殿后战殁,如松始得脱。”李烈钧《辛亥*与督赣时期》:“整装已竣,命楚豫舰长乘马先行,余率小部殿后。”
14、俘馘(guó):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馘:被杀的敌人的左耳。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郑文夫人芈氏、姜氏劳楚子于柯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
杜预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孔颖达疏:“俘者,生执囚之;馘者,杀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计功也。”
15、钲(zhēng):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成,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16、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
《荀子·富国》:“百姓诚赖其知也,故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以养其知也。”《汉书·沟洫志》:“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
《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三年》:“石生虏宋始一军,北渡河,于是河南之民皆相帅归矩(李矩),洛阳遂空。”胡三省注:“帅,读曰率。”
明高启《张中丞庙》诗:“公卿相率作降虏,草间拜泣如羣羊。”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翌日,全市各校学生,在市民普遍的同情与支持之下,相率罢课,表示*。”
17、遁去:逃走。遁:逃跑。
去:离开。18、邀:半路堵截。
19、岁时:一年四季。《周礼·春官·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
郑玄注:“其岁时,今岁四时也。”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清唐甄《潜书·居心》:“假居于人之室,近则月日,久则岁时。”。
宋史·项德传 【原文】 项德,婺州武义人,郡之禁卒也。
宣和间,盗发帮源,明年陷婺,而邑随没。德率败亡百人破贼,因据邑之城隍祠。
自二月讫五月,东抗江蔡,西拒董奉,北捍王国,大小百余战,出则居先锋之先,入则殿后,前后俘馘不可胜计。贼目为“项鹞子”,闻其钲则相率遁去。
方谋复永康诸县,而官兵至,德引其众欲会合,贼尽锐邀之黄姑岭下,德战死。邑人哭声震山谷,图其像,岁时祭之。
【译文】 项德是婺源州武义县人,是郡里的牢房看守。宣和()年间,叛军在清溪县帮源洞发动叛乱,第二年(叛军)攻陷婺源,武义县也随之沦陷。
项德率领一百多个战败逃亡的士兵打败叛军,然后据守在武义县的城隍庙内。从二月到五月,向东抵抗江蔡叛军,向西对抗董奉叛军,向北抵抗王国叛军,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出战时(项德总是)冲在先锋部队的最前头,收兵时(项德总是)在队伍的最后面,前前后后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不计其数。
叛军称之为“项鹞子”,听到项德军中的鸣钲声就争相一起逃走。正当他谋划收复永康等县时,朝廷的军队到了,项德率领他的部下想与官兵回合,叛军出动所有的精锐之兵在黄姑岭下截击(项德),项德战死。
县里的百姓的哭声震动山谷,就画下他的像,一年四季祭祀他。【注释】1、禁卒:即禁子,牢房看守。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涕泣谋於禁卒。”《清文献通考·刑五》:“禁卒典守监狱,乃于斩绞重犯受财故纵,此非寻常因事受财可比,自应按照本律与囚同罪。”
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着,不会再犯罪。”巴金《利娜·第十五封信》:“夜晚冷得不能熟睡,白天又疲倦得不能工作,禁卒的鞭子随时随地在旁边威胁着。”
2、宣和:北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1119-1125)。3、盗:强盗。
这里指叛军。3、帮源:地名,即帮源洞,在清溪县。
4、明年:第二年。5、败亡:指战败逃亡的士兵。
6、城隍祠:即城隍庙,城内祭祀城隍的庙宇。城隍:守护城池的神。
《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郑玄注:“所祭有八神也。”
孔颖达疏:“水庸之属,在地益其稼穑。”陆德明释文:“水庸七。”
后遂附会水庸为守护城池之神,称城隍。《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则又不独唐而已。”《红楼梦》第28回:“宝玉下了马,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见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圣像,便命住轿。”
7、讫:到。8、江蔡:叛军头目。
9、董奉:叛军头目。10、王国:叛军头目。
11、出:指出战。12、先锋:战时率领先头部队迎敌的将领。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大王宜悉举淮南之众,身为先锋。”《三国志·蜀志·马良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用周公旦为参谋,用祁宏为末将,用南宫适为先锋。”清李渔《玉搔头·极谏》:“仍封许进威武副将军,随行扈驾,作朕先锋。”
13、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后汉书·张宗法雄等传赞》:“张宗裨禹,敢殿后拒。
江、淮海、岱,虔刘寇阻。”《旧唐书·杜伏威传》:“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故其党咸服之,共推为主。”
明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李如松)家丁李友升者,积劳已至副总兵,只身殿后战殁,如松始得脱。”李烈钧《辛亥*与督赣时期》:“整装已竣,命楚豫舰长乘马先行,余率小部殿后。”
14、俘馘(guó):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馘:被杀的敌人的左耳。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郑文夫人芈氏、姜氏劳楚子于柯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
杜预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孔颖达疏:“俘者,生执囚之;馘者,杀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计功也。”
15、钲(zhēng):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成,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16、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
《荀子·富国》:“百姓诚赖其知也,故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以养其知也。”《汉书·沟洫志》:“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
《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三年》:“石生虏宋始一军,北渡河,于是河南之民皆相帅归矩(李矩),洛阳遂空。”胡三省注:“帅,读曰率。”
明高启《张中丞庙》诗:“公卿相率作降虏,草间拜泣如羣羊。”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翌日,全市各校学生,在市民普遍的同情与支持之下,相率罢课,表示*。”
17、遁去:逃走。遁:逃跑。
去:离开。18、邀:半路堵截。
19、岁时:一年四季。《周礼·春官·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
郑玄注:“其岁时,今岁四时也。”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清唐甄《潜书·居心》:“假居于人之室,近则月日,久则岁时。”。
项德,婺州武义郡人氏,是郡城里牢房士兵。
宣和年间,强盗起事于帮源,第二年攻陷婺州,随后其家乡也被攻取。项德率领败军散兵百来*破贼军,因此据守其家乡德城隍庙内。
从二月直到五月,抵抗江蔡军,抵抗董奉军,抵抗王*,大大小小身经百战,进攻就位居先锋带头冲锋,撤退时就殿后厮杀,前前后后俘虏及斩杀的不可计数。贼人们名之“项鹞子”,听到它来征缴就互相招呼逃去。
正准备谋求光复永康等县市时,官兵到了。项德率领众人像与官兵回合,贼人们聚集精锐邀战项德于黄姑岭下,项德战死,乡人们哭声震动山谷,于是画下他的图像,每年都祭祀他。
一、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②。”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④,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⑤:“君使服之于内⑥,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⑦,则外莫敢为也⑧。”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⑨。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好:(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 ②带:衣带。③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 ④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⑤对:回答。 ⑥内:指王宫内。 ⑦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⑧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指穿。 ⑨莫之服:即“莫服之”。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而前置。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国人尽服之( )
B.公使吏禁之( )
C.犹悬牛首于门( )
D.不逾月(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例:国人尽服之。
A.而国人莫之服。B.而禁之于外
C.公使吏禁之 D.吾道一以贯之。
3.从文中找出与下列义项相同的文言词。
①那么()②为什么()
③很好()④您 ()
4.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妇人而丈夫饰”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探究
A.灵公有个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么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假如你将来也从事管理工作,你能从本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A.穿B.指派C.如同 D.超过
2.A
3.①则 ②何以 ③善 ④君
4.女扮男装
5.A.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知错就改、善于纳谏。B.上行下效,凡事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您的问题,阅读理解
以下理解 仅供参考
1.第一自然段中画直线的句子的作用是(林俊德不顾病情,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体现出他崇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爱国情结)
2.第二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林俊德( 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3.林俊德有着什么样的人格魅力?
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林俊德, 他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是值得所有人所学习的.
您的采纳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第一时间回复,希望能帮到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鲍君
(温州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附答案和翻译)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补充注释: 罝:泛指捕鸟兽的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不敢持归---- (2)问其故---- (3)怪之以为神----
2.找出与例句只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 有行人窃取之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录毕,走送之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句子。(3分)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附答案:
1.(1)拿着 (2)原因 (3)以……为怪或对……感到奇怪
2.C
3.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啊?
4.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言之成理即可)
附录翻译:
从前有个人(在田野里)设网用来捕捉獐子,(一次)抓了一头獐子而(本主)却没发觉。有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他想想这样做不仁,于是就用鲍鱼放在网里离开了。本主来后,在网中得到了鲍鱼,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家。于是(人们)造屋建祠庙,称为"鲍君"神。后来有很多来祭拜的人,偶尔有生病的人来(求鲍神后)症愈的,就称真的有神灵。七八年后,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他们原因,人们详细地告诉了他。这人就说:"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啊?"从此人们才停止敬奉"鲍君"。
题目没有哪来的答案 原文翻译如下,不满意请追问: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师会试中获第一名,廷试又得第二名,授职为编修。逐渐官至国子监祭酒。
万历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负责翰林院。张居正服丧期限未满,即出仕为官,准备对吴中行、赵用贤等人施以廷杖。
王锡爵邀集同馆的十多人到张居正处请求宽免,张居正径直入内而不理他。吴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罚,王锡爵扶着他们大哭。
第二年他晋升礼部右侍郎。张居正才回乡处理丧葬,九卿急忙请求召他回京,唯独王锡爵不签名。
不久,他请求探亲而离职。张居正因为王锡爵揭露自己的短处,更加怀恨他,王锡爵因此不出任官职。
万历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返回朝廷,他奏请禁止谄谀、抑制钻营角逐、戒除虚浮、节制侈靡、鼓励议政风气、精简工作。
皇帝都加以褒扬、接纳。 起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等人产生矛盾,因为王锡爵负有重望,并且与张居正不和,就极力推举他。
等到王锡爵入朝,与申时行结合,他们反而上奏极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离去。当时申时行任首辅、许国任次辅,三个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锡爵与申时行同时在会试中举,并且在同一郡,在内阁中相处很好。
因为申时行性格柔和,而王锡爵性格刚直气盛。万历十六年(1588),他的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饶伸议论此事。
王锡爵接连上奏辩驳,话语过于愤恨,饶伸被投入诏狱并从官籍除名,高桂被贬责到边疆。御史乔璧星奏请皇帝告诫王锡爵,务必扩展他的气量,成为美善有涵养的大臣,王锡爵上奏辩解。
因此逐渐与朝廷议论抵触。 当时群臣奏请建立皇储的人很多,皇帝都不听。
万历十八年(1590),王锡爵奏请预先教导太子,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人,并请求宽恕以前的巡抚李材,没有答复。曾经因为旱灾,自己陈奏请求罢免官职。
皇帝下诏好言挽留。火落赤、*侵犯西部边疆,议论的人争相请求出动军队,王锡爵主张和平解决,与申时行的意见相合。
不久,他与同列争请册立皇储也不成,他关门闭户请求回乡。不久因为母亲年迈,接连奏请回乡探亲。
于是皇帝赐给他路费,派遣*护送。回乡两年,申时行、许国和王家屏相继离开职位,有诏书催促、召见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为首辅。 在此之前有圣旨,这年春季举行册立皇储的大典,告诫朝廷大臣不要轻慢地陈请。
朝廷大臣鉴于张有德事件,都表现出沉默。等到此,王锡爵秘密奏请皇帝决定大计。
皇帝派遣内侍将亲手写的诏书向王锡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儿子,命令将长子和两个次子暂且一起分封为王。王锡爵惧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诏草拟谕旨。
但是他对外又顾虑公众的*,于是劝谏:“汉明帝的马后、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刘后都抚养诸位妃子的儿子为自己的儿子,请皇帝指令皇后抚育长子,则长子就是嫡系儿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号以致压制了皇贵妃。”也拟谕旨呈送宫中。
同列赵志皋、张位都没预先听说。皇帝竟然将前面的谕告下达给了礼官,下令马上准备礼仪。
因此整个朝廷哗然。给事中史孟麟,礼部尚书罗万化等人,集体到王锡爵的府第力争。
朝廷大臣和劝谏的人,奏章每天几次呈上。王锡爵与赵志皋、张位一起极力奏请皇帝追回先前的诏书,皇帝不依从。
不久,劝谏的人更多,而且岳元声、顾允成、钟纳陛、陈泰来、于孔兼、李启美、曾凤仪、钟化民、项德祯等人将王锡爵拦在朝房里,当面与他争辩此事。李腾芳也上书王锡爵。
王锡爵奏请在朝廷商议,皇帝不同意。他奏请当面陈述,没有答复。
于是他自己*自己的多项失误,请求接受罢免官职的责罚。皇帝迫于公众的*,追回并搁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议施行册立的事。
王锡爵立即奏请皇帝迅速决定,并说“:过去嫡长子刚出生,已经颁布诏书大赦,诏书称‘祗承宗社’,明显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现在又疑惑什么而不决定呢?”没有答复。
七月,彗星出现了,有诏令修行、反省。王锡爵便奏请皇帝召见大臣。
又劝谏说“:彗星渐渐接近紫微星座,皇帝应慎重起居的时节,对左右放宽刑罚,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发钱粮以广布皇恩。”过了一个月,他又劝谏说:“彗星已进入紫微星座,不是仅仅靠用人行政能够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储这一件事可以消除灾祸。
天王的星象称帝星,太子的星象称前星。现在前星已经闪耀而皇帝不早做决定,所以招致此灾祸。
如果迅速册立皇太子,天象之变就自然消弭。”皇帝都答复知道了,仍坚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观点。
王锡爵的复奏又极力劝谏,并接连上奏恳请。 十一月,皇太后的生辰,皇帝驾御宫门接受朝贺完毕,单独召王锡爵到暖阁,慰劳他说:“卿扶持母亲来京都,的确是忠孝两全。”
王锡爵叩头答谢,趁此极力奏请皇帝早日确定国家的根本。皇帝问:“皇后有了儿子,怎么办?”他答复:“这种说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现在嫡长子已经十三岁,尚等待什么?况且从古至今,难道有子弟十三岁了还不读书的事?”皇帝颇为感动。
王锡爵于是奏请皇帝多召见大臣面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