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风雅”、“楚骚”中蕴含的中国诗歌的基本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03: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3:16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古代诗歌的演变
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成形的文学体裁,发展也最为充分。现存的上古歌谣,已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先民的生活情况和内心祈愿,简短、生动的形式,也已表现出中国民族语言的力量。
首先,在阐述楚*诗学内涵之前,我们应先了解楚*诗学确立以前先秦诗学的状况及其背景,也即战国时代之前先秦诗学的基本状貌,然后再来看楚*诗学的产生及其主要内涵特点。
先秦时代的诗学,在楚*诗学建立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诗言志”说,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公论。有关“诗言志”的最早记载,一般以为见于《尚书 尧典》,谓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但《尚书 尧典》很可能是战国时代(或之后)的产物,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无疑,即类似“诗言志”的说法,在先秦的诸子书中已出现,如《孟子》《荀子》等。而从“诗三百”在春秋时代的创作流传看,它明显体现了“言志”的特点,这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明显标有相关字句的,如《魏风 葛屡》“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陈风 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小雅 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大雅 菘高》“吉甫作诵”等,另一类是不明谓“言志”,而实际诗篇中多少涉及了“志”者,属于*性的,在“诗三百”中更多些;而尤其是作为应用——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引诗言志”,在当时那更是蔚然成风了,《左传》中有关这方面记载很多,这些都说明,在“诗三百”的创作采编和应用等过程中,无不贯穿了“诗言志”的观念,它为我们了解“诗言志”在先秦的萌芽与传播流行提供了依据。当然,对“诗言志”说作系统而有条理阐发的乃是产生于两汉时代的《诗大序》,它无疑是最好的总结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只是因为它产生于屈原时代之後,我们应在楚*诗学之后的论述中予以述及。
由于“诗言志”说与“诗三百”的密切关系,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参与编订《诗经》,这就很自然地使“诗言志”说染上了浓郁的儒家色彩,其基本内涵与儒家的政教思想主张便挂起钩来了,这当中既包括了孔子的“兴观群怨”“思无邪”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的论断,也涉及了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说,以及荀子的诗乐教化说等,从而构成了以“诗言志”为核心的儒家诗学观。与此同时,先秦诸子中的墨家,法家,道家,也各有其与儒家不一甚而对立的诗学观,它们应该也属于先秦诗学大范畴中的组成部分,且对后世诗学产生了不同影响,但由于它们对紧随其后(有的或可谓几乎同时)的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诗学并无多少影响,关系不大,故而我们这里就不予赘及了。
话再回到“诗言志”说。由上所述,我们已可明确,在先秦诗学的范畴中,儒家的以政教思想为核心的观念,构成了“诗言志”的主要成分,这当中,严格地说,还应包含“温柔敦厚”说(《礼记 经解》)和“感物而发”说(《礼记 乐记》)等观念内容,但因它们多属于两汉时代的产物(或产生时代尚待明确),因而我们在这里只予点及,而不作为楚*诗学的前源或背景来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