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封丘青陵台 连理枝、化蝶那些关于爱情的传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1 22: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9:12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群星闪烁*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接下来就让我们把时光切换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吧。
继孔子之步伐毅然前行的儒家学派继承人——孟子在游历了各诸侯国之后回到家乡聚徒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庄子因崇尚自由选择了天人合一,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逍遥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被第二次流放,他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战国楚地今湖北荆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在这长达16年的漫长时间里,屈原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各个诸侯国之间在忙着改革争霸。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某一天,让我们把镜头拉到河南省新乡封丘县留光乡。
一位被称作息氏的美丽女子正和她的邻居们在桑树丛中采桑。
那一天的她一定是非常开心的,收获时节,年轻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和规划。
但就是在那一天,息氏的命运开始转折了。
当时宋国的宋康王在新乡封丘留光乡有一座青堆行宫,那一天宋康王偃正好带着一群人马到行宫来,途中康王偃看到了采桑人群中的息氏,从此宋康王偃便神魂尽失,念念不忘息氏。为了能常常看到息氏,宋康王令人在桑林附近的青堆东村筑一土台望之,这便是青陵台。
我不知道息氏究竟有多美,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具体的描述,但从康王“神魂尽失”筑青陵台以望息氏,从息氏后来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所做的种种决断来看,她一定很美,而且是一位美得不俗的女子。
也不知道康王在青陵台上望了多久,几天还是几个月之后,康王便命手下强抢了息氏把她软禁于青陵台上,当他打听到息氏的丈夫是自己手下的“舍人”(相当于秘书)韩凭时,便把息氏的丈夫韩凭贬为“城旦”,让其在青陵台下修墙喂马。
据史料记载宋康王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这应该是是当时标准的“高富帅”吧。
一边是“城旦”之妻,另一边是王妃的宝座,然而这些都没有打动息氏,她怀念着自己和丈夫虽贫寒却恩爱的时光,并作“乌鹊歌”来回应康王: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当奈何?
鸟雀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
好一位有气有节的女子!
当这位有气有节的美丽女子在青陵台上感到此生在劫难逃,与丈夫相聚再无希望时,断然决定以死殉情。她密遗凭书,从衣襟上撕下“三寸之帛”,以血书写“密信”,用箭射给青陵台下修墙的丈夫韩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其雨淫淫,是说心中的哀愁和思念像连绵的大雨一样无尽无休;河水深深,是说夫妻被拆分两地无法相会;日出当心,是说自己死志已定)
息氏与丈夫相约以死——一个无奈而又悲壮的决定来捍卫他们的爱情。
韩凭接到妻子“密信”后,当即在青陵台下自杀,韩凭应该是一位相当有气魄有担当的男子,为了陪伴妻子,他甘愿在青陵台下修墙喂马,当接到妻子密信知道妻子死心已定之后,便毫不犹豫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爱情!这样的男子也值得息氏生死陪伴!
得知丈夫已殉情的消息之后,聪明的息氏便略施小计稳住宋康王,在青陵台上从容祭拜丈夫后,便从青陵台上纵身跳下,宋康王等“左右揽之”在旁的侍女匆促中只捉到息氏的衣襟,但死意已决的息氏早已设法将自己的衣服腐蚀,侍女抓住的衣服瞬间便碎裂开来。破碎的衣片随风飘起,化作只只蝴蝶翩飞而去。
那一天的风一定吹了又吹,那一天的鸟一定鸣了又鸣。
息氏死后,人们在她的衣带上发现了她留下的遗言:“君王希望我活着,我却愿意死去。希望把我与我的丈夫合葬在一起。”康王大怒,下令将韩凭息氏二人分开埋葬,却又故意使两坟相距不远,恨恨地说道:“既然你们夫妻生前相爱,有本事死后将两坟合在一起,如果是那样我不阻拦你们。”
宋康王走后,息氏和韩凭新埋葬的坟墓上各生长出一棵梓树,两棵梓树竟生长得一般的粗细,并且都高大无比,两棵树根干相向而生,地上枝干交错,地下根脉相连,又有一对鸳鸯栖息在两树繁茂的枝叶间,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凄楚感人,催人泪下。附近的人都把这两棵梓树叫做相思树。
韩凭、息氏夫妇的生命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了重生和永恒,
那一年,“相思树”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
春秋战国长达500余年的历史舞台上,一幕幕的战争与和平的故事,一个个浪漫与执着的风云人物,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异彩纷呈,酣畅淋漓。
韩凭、息氏夫妇的爱情故事又为这个时代平添了一抹浪漫与悲悯,成了这个时代完美的注脚。
“相思树”、“连理枝”、“化蝶”也都成了浪漫与爱情的象征:
唐朝诗人李白《白头吟》中:
“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有青陵台 。”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青陵台》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执拗公王安石:“ 若信庄周尚非我,岂能投死为韩凭 。”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绝唱!
还有纳兰性德的一首《减字木兰花·花丛冷眼》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
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
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为了那一场灵魂的相遇,为了那个灯火阑珊处的回眸,这一生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无论是在华灯初上的街市,还是在人迹罕见的阡陌,只要我们能再相逢!
正是这一曲爱情的绝唱,有了后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1930年《民俗周刊》载有我国著名戏曲专家钱南扬《梁祝故事叙论》,明确指出韩凭与息氏的故事是“梁祝故事”原型。
曾和父亲一起驱车专程来到封丘的留光镇青堆村,来寻找青陵台遗迹,隔了二千多年的时光,青陵台已成了青堆废墟,这里被称为“青堆村遗址”,在废墟旁我们看到了“息氏墓”,其碑上“战国息氏贞烈之墓”的字样仍依稀可见。
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时光,一只蝴蝶落在墓碑上停留了片刻之后便向远处飞走了!
清代高信的一首《咏青陵台》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传了千年的故事!
战国韩凭有令名,至今夫妇死如生。
但知结发恩情重,不顾康王富贵荣。
连理树生旌节义,双飞蝶羽表真诚。
吁嗟西氏空归楚,不及青陵土一坑。
战国时代的韩凭有留有美名,
直到今天他们夫妇虽死犹生。
他们知道结发夫妻恩情很深很重,
根本不去想宋康王的富贵与荣华。
繁茂的连理树枝叶代表他们夫妇的气节和坚贞,
双飞的蝴蝶显示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诚,
叹息在越国灭掉吴国之后
跟随范蠡到楚地泛五湖而去的西施也是徒有虚名,
不如青陵土一坑!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