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3 15: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5:53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更适合一些。
语出韩愈《师说》,本意是指每个人知晓道理的先后是不一样的,在技能和学业有各自的专长,老师不一定要方方面面都比弟子强,弟子不用什么都不如老师。以此来鼓励当时的众人虚心求教。
这句话在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长,实际上就是隐晦地说“所以每个人都有不擅长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师不必贤于弟子”。
至今我们在讲起某个人某方面比较差的时候,都会说:“没什么大不了啦,术业有专攻嘛!”来说他虽然一方面不好,但是他还是有擅长的方面的,给人一个台阶下。
望采纳。
1. 进士及第、博学、制策连登三科 唐 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译文:考上进士,博学多才,制定策略连续升*。
2. 博学冲素 金 蔡松年——《水龙吟 余始年二十馀,岁在丁未,与故人东》
译文:博学多才又冲淡纯朴。
3. 博学能文 元 仆散汝弼 ——《风流子 金石萃编卷一百五十八载温泉风流子》
译文:博学多才擅长文科。
4. 多闻博学 元 李道纯 ——《沁园春·身处玄门》
译文:博学多才有见闻。
5. 博学似刘子政 宋 黄庭坚——《和东坡送仲天贶王元直六言韵五首》
译文:像刘子政一样博学多才。
6. 先进博学 汉 蔡邕——《答对元式诗》
译文:博学开明。
7. 博学果何谓 宋 方回——《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韵赋十诗送赵然然》
译文:果然是博学多才。
8. 胡母博学夸宏橅 宋 欧阳光祖 ——《赠篆书吴全仲古风》
译文:胡母夸宏橅非常博学多才。
9. 博学精微先贤播 宋 宋太宗——《缘识》
译文:博学多才精巧的与先贤相遇。
10. 大哉博学称夫子 宋 张九成 ——《论语绝句一百首》
译文:非常博学多才称之为夫子。
这是苏东坡最感人的一首,自然之极,无修饰,是真情的流露。
苏东坡是豪放派我不否认,但他也有儿女情长。感情的表达很细腻,也有一些婉约之作。
江 城 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苏东坡做了一个遇见亡妻的梦,醒来感慨系之,写这首词,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此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绝唱。)
不思量,自难忘 ——浅析苏东坡婉约词《江城子》及苏子的创作心态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词自晚唐五代发展以来,词的风格一直是比较婉弱的,苏轼有意识的进行词体的革新,从词的内容、题材、格调方面改革,使词的创作有了「自是一家」的审美观点。也使词从纤细婉约走向阳刚豪放。
苏轼的这些观点以及他本身的词作,虽引来时人认为苏轼「以诗为词」的评论,但无论如何,苏轼开拓词境之功不可没。 南宋俞文豹曾记载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吹剑续录》)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苏轼、柳永风格的不同,也说明两派词风的区别。苏轼曾自负地说过他的词“亦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书》)他的确是以提高意境和风格而“自是一家”的。然而读词人为苏子绝倒的,却绝非仅只“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世代传诵的佳作。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上春风得意。
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
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实际上,在苏东坡一生中的三位女性中,最为苏东坡青睐,也为世人传为佳话的,并非王弗,而是叫做王朝云的妾。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
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
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
朝云死后,苏东坡也曾提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字里行间看到的也是深切地怀念和叹惋。
然而仔细地读来,苏东坡对王朝云的感怀更多的是一种“知音难觅,和者寥寥”伤感,而对于王弗则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
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
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苏东坡……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种嘉许的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然而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呢?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
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
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
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
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