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5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38
这是从西方学过来的,菊花在古代并不用来祭拜死者,古代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在于它凌霜而放,高雅脱俗的气度和情操,菊花在史上还有吉祥长寿之意。
后来由中国传至全球,在欧洲菊花被称为墓地之花,墓地附近栽培的很多,这个习俗后来又反过来传入中国,成了现在人慢慢的习惯,表示哀悼祭奠。
菊花主要价值
赏菊,一直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习惯,远从古代的京都帝王宫廷、官宦门第和庶民百姓,近至当今中国各城市的人民群众,每年都在秋天举行菊花会、菊展和菊式等各种形式的赏菊活动。
北京植物园每年秋季都会举办赏菊活动。广东省中山县小榄镇菊花会始办于宋代末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延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菊会之一,人数最多时可达一百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39
*花是寄托哀思的意思。 白菊花是表示哀悼的意思。 菊花的哀悼含义来自国外 很少有人意识到,用菊花扫墓如同用玫瑰表达爱情一样,其实主要是“西俗东渐”的结果;而更少会有人知道,菊花是从中国遍及世界的。 欧洲的词典上出现“菊花”一词,大约是17世纪末荷兰人在经商时将其从我国引入之后,18世纪菊花传入法国,而后19世纪中期又被引入拉丁美洲……以致遍及全球。 在欧洲,菊花栽种得最多之处是墓地,因为欧洲的传统文化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如果做客或送人的话,此花是万万不可携带的。在拉丁美洲,菊花也有“妖花”之称。可见其在西方的地位。 下面是一些关于菊花的知识拓展给楼主分享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菊花渊源 菊花在中国的花木文化中的地位颇重。早在东周,即有“九月荣菊”的记载,而屈原是以菊自比第一人,他在离*中挥墨,形容自己“夕餐秋菊之落英”,且“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东风”。而真正菊文化的创始人是晋代陶渊明,这位“菊友”与菊花朝夕相伴以至于住处也“秋菊盈园”,他得菊境之深,古往今来无人能及。唐代的孟浩然描绘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乡村赏菊之境;其同时代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成为今人的谈资。到了宋代则是“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的重阳盛景。明代诗人李梦阳“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和清乾隆帝的“枫叶梧青落,霜花堆白菊”都可见明清时菊风益盛。在《红楼梦》中的众首菊诗,更是牵肠之笔。 在这些菊花的篇章中,并没有丝毫与哀悼有关的笔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39
菊花献给死人,其实是外国人的礼仪,外国人做这些是给活人看的,告诉活着的人,应该有个洁白的人生,绚丽的人生,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0
菊花是寄托哀思的意思。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41
菊花的哀悼含义来自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