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0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18:25
它是远古持续不断的地质运动促成的。今黄河流经的地区早在第三纪(距今6 500万年至260万年)时大小湖泊众多,这些湖盆除华北外,均为内陆型,各自形成独立的集水系统,控制当地水系的发育。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河流溯源侵蚀袭夺,各湖先后逐渐连通,湖水排出,湖泊萎缩消亡,形成了统一的黄河。其具体年代,还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出现在周口店时,黄河已经全线贯通了。 然而,在先秦文献中,并没有“黄河”这一称谓,只称她为“河”或“大河”。“黄河”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西汉初年,是她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时黄土的冲入,把她染成了*。 据《黄河传》,先秦时期的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地势高起而上面平坦的原,原上既有茂密的森林,又有葱绿的草原,植被良好,而罗列于原上的群山则覆盖着茂密的森林。那时,那里虽然也有沙漠,但沙区都非常狭小。下游则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平地一般都较现在卑下,其间分布着一些丘陵冈阜,还有数以百计的大小湖泊,类似于今天的长江下游景象。所以古籍说,尧时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商人称赞其先祖“陟陂景山,松柏丸丸”,其先祖居地河北,那里显然是覆盖着大片森林。周人的先租几经迁徙后定居于周原,当时歧周之地也是“险隘多树木”。那时黄河的泥沙是比较少的,河水并不浑浊,所以人们才称她“河”或“大河”。 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的垦殖,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开始遭到破坏。起初,人们为了开垦土地,用人力砍伐森林,后来干脆放火焚烧。当人们发现用火烧过的林木杂草的灰烬还可以充做肥料时,焚田便成为一种相沿成俗的开荒手段。《春秋》一书就有春秋时期鲁国焚田的记载。不过,春秋战国之际的农业地区还只限于泾渭下游及其以东的平原地区,黄河中游还覆盖着面积较大的森林和不算狭小的草原,植被仍然相当完好,黄土高原遭到的侵蚀还不显著,黄河的许多支流还是相当清澈。西周、春秋时人说:“泾以渭浊。”当时周人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渭河下游,因而导致渭河水变浊,但泾河水却还是清澈的。 从战国后期起,对黄河中上游植被的破坏逐步加重。战国后期,不仅各国加紧土地的垦殖,而且,秦赵两国还竞相在其北部边陲开拓疆土,设置郡县。如秦国在今甘肃中部至宁夏东南部设立陇西、北地、九原、上郡,赵国在今内蒙古中部至河北西北部设立云中、雁门、代郡,迁入大批农业人口进行垦殖,把一部分草原地区变成了农业区。 黄河上中游草原的大量开垦,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泥沙便被大量输入黄河及其支流。从草原地区流出的泾河由于源头草原植被的破坏,泥沙滚滚而下,到秦王赢政修建郑国渠引泾河水灌田时,已被称作“填阏水”了。黄河在这一时期被称为“浊河”。 泥沙的大量增加,使黄河的河床迅速抬高,某些河段甚至已经接近岸边的平地。所以,各诸侯国为了*对手,根本不用筑坝拦积河水便可决开河堤,直接引黄河水淹灌敌军。如秦国灭魏之役,就是掘开黄河支流汳水的支渠河沟以灌大梁(今河南开封);赵国攻魏也在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掘开黄河,引河水淹没虚(即殷墟,今河南安阳)和顿丘(今浚县西北)。 应该说,秦汉王朝还是比较重视人工造林的,那时植树比较广泛,除在道路两旁、田间地头、苑囿陵墓、官舍庭院栽种树木外,还曾开展过一些较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例如,为了抵御匈奴,秦朝夺取河套后,“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形成一条人工榆林带,叫“榆溪塞”,使“匈奴不敢饮马于河”;西汉时,朝廷又“广长榆,开朔方”,将秦代的榆林带继续加以扩充延伸,形成长城附近的另一条绿色长城。但是,草原植被的破坏,天然森林的砍伐,其速度却远远超过人工造林! 首先是草原植被破坏加剧。秦统一后,蒙恬北击匈奴,重新夺回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重置九原郡。秦汉之际,匈奴复起,再度占领河南地,并占领河西地区。汉武帝时大举反击匈奴,不仅在河南地设置朔方和五原郡,还在河西设立武威、九泉、张掖、敦煌四郡,并把羌人逐出湟水流域,赶往青海湖及其以西地区,在湟水流域设置破羌等县和金城郡。与此同时,秦汉两朝还在北方边郡之地大修长城,移民屯戌,进一步加剧了对黄河上中游草原、森林的破坏。 其次,秦汉王朝大规模修建咸阳、长安和洛阳,营造各种宫室,又在关中东部的太原、河东、狄道诸郡大肆砍伐林木,以致时人禁不住发出了“宫室奢侈,林木之蠹”的感慨。直到东汉末年,汉灵帝为整修宫室,还从太原、河东诸郡及陇西山区砍伐大批林木,堆在洛阳城里,因修建不及时而导致腐烂。 第三,秦汉大修水利、建筑道路,加上冶金、造船业的发展,也使木材遭到极大的消耗。西汉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屯田,为建乡亭、浚沟渠、修道路,一次砍伐了附近大小树木6万余株。冶铜炼铁要攻山取矿,开炉冶炼,更使“斩伐林木亡有时禁”。 另外,人们日常炊事、取暖乃至丧葬,也要消耗许多木材。秦汉盛行厚葬之风,富贵人家往往使用上等的楠楸大木制作棺椁,不少墓葬一冢使用的木材即多达数十甚至数百立方米。 所有这些,都加速了树木的砍伐速度,导致黄河流域天然资源的下降,森林覆盖率急剧减少,以致东汉中山简王刘焉死后,在今河北涞源县为之修建陵墓,找遍常山、巨鹿、涿郡境内太行山区,竟无法为之凑齐一副柏黄肠杂木,最后又“复调余州郡”! 黄河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使黄土高原的土壤受到严重侵蚀,输入黄河的泥沙大量增加,黄河及许多重要支流变得浊浪滚滚,黄水滔滔。 “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这是《汉书�6�1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所载高祖分封功臣时颁布的封爵誓辞中的句子,是迄今发现的“黄河”一词最早的文献记录。 此后,黄河便成了我们的这条母亲河的专属名称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18:25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在黄河上游,有个黄家庄,一个叫“黄河”的姑娘被恶霸*死了。她的亲人听说她是投河自尽的,便驾船沿河而下,寻找的她的尸体,一路走一路呼唤她的名字。“黄河”之名由此而来。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18:26
黄河岸边的河南*垣县,古时称蒲。春秋末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治蒲三年,政绩卓越,孔子三称其善。从此,长垣县便有了“三善之地”的美名。 公元前487年,子路被当时的卫国聘为长垣宰。成为长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任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