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8 10: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11:46
离初试已经过去了快半年,如今回忆起来我印象最深的也许还是9月改成“中国语言文学”、10月出考纲后——我的心态崩得稀碎。那个时候每天都抱着“算了算了,能学一点是一点吧”的消极心态一天天过来的,没有哪天敢肖想自己一战就成硕。如今如此,大抵也是我的幸运。相比于许多大神我其实分数并不算高,但我觉得也许我的经历能对大家有所裨益也说不定hh~我来自一所双非的院校,但这并不妨碍我热爱文学、怀抱读博、做学术的梦想。选择文学人类学并非是盲选,我在本科期间因为我的老师而意外有了浅显的接触,当时我感受到的是这个学科对于其他文明强大的包容力、理解力与反思性。这样一个跨学科的专业用另一种方式研究文学,走出书斋走向田野,我认为非常有趣。
英语资料:
张剑真题黄皮书,王江涛作文书,
唐迟真题网课,刘晓艳作文网课
大学时期我对英语比较重视,没有懈怠学习。我的英语基础情况大概是:六级550+。当时4月份也刚参加完雅思考试,英语状态自认为还算可以,所以我没有买单词本和长难句的书。本以为自己在英语上可以少花一些心思,事实上却并没有那么轻松。我把所有的真题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98-03年、04-16年、17-19年。4月份我从98年的真题开始做,却发现自己准确率并不算高,看了答案似乎也能理解,但是当自己做题时发现也并不一定能选对。我有适当做英语的笔记:每次做完题我会精读文本,拿一张纸把不认识的词汇挑出来并做好释义,同时也会摘抄一些较难的句子切分、语法分析、翻译。英语笔记我力求简洁,每次拿起来时能够直接看到薄弱点。然而第一部分的卷子做完发现准确率并不稳定。因为第一部分的卷子题型和现在出题不一样,所以我没有做第二次。第二部分我做了5年发现正确率没有太大变化后,我开始有些着急,因为本身我计划里英语并没有分配太多时间,一直是打算以专业课为重。最后多方打探,我开始看唐迟讲真题的网课
。刚开始我真没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我觉得张剑真题答案也有解析,无非是按着答案来解释。不过后来我真香了,唐老师的的确确讲出了做题的技巧(有时候不是读懂就能选对,选出答案有时就是需要技巧),他按照出题思路讲解,文本分析也比较细致,我个人看完真的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度上让人类学家心态更平和、之后正确率开始逐渐稳定。我阅读、完型、翻译、配对都是分开做的,大概一周完成、分析完一份卷。第二部分做完之后我擦了答案做第二遍(个人觉得并不会记住答案),准确率有所提升,自己也慢慢有了经验和感觉。第三部分我是拿来模拟的,最后一个半月开始做,1天做完对完答案,3天分析卷子。此时成绩意外地稳定,基本能在75分左右。3套卷子做完一遍后也做第二遍,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感。关于作文。我是在10月中旬的时候开始准备(那个时候还没从改考纲的爆炸中缓过神来)。因为当时增加的东西让我觉得无从下手,我只希望尽可能减少自己的书和资料、节约时间。所以最后我的作文只选择了刘晓艳的网课(大小作文都有)和王江涛的书
。我用刘晓艳的课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模板,大小作文各一套,用王江涛的书适当摘取一些句子和词汇(我认为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一遍并不那么必要,直接看范文摘抄少量精华就够了,摘多了也不一定用得到),就开始背了。后期作文我也掐时间模拟,写完拿王江涛范文对比和修改。
*资料:肖秀荣精讲精练
,1000题+答案,肖四肖八,徐涛小黄书我是8月份开始准备*。花了1个多月左右看完网课,每天看完网课会写相应的1000题,然后对答案,把错的地方做好记号。之后1000题擦掉答案做第二遍,做题之前我还会再看一次精讲精练。错的题依然会标记,错过两次的或者觉得容易搞混的我会拿纸记录(抄题也不用抄全,抄重点句子,高亮关键词)。一些时间线自己也会总结。因为那些运动、会议的时间和内容以及各种戴帽子题太多太乱了,所以后来临时买了徐涛小黄书,
一般是去图书馆的路上看一看,错题的时候也会记一记。1000题我完整做过两次,本来是打算过3遍的,不过后期时间不够了,所以第三遍我只做错题(私以为这也是一种效率的提高)。时政部分当时同学有给我一个时政pdf,不过感觉看完没记住多少,大家自行斟酌。肖八出来之后就是做肖八的选择题以及看错题、背笔记。肖四出来就是做肖四的选择还有背大题。一定要非常非常重视肖四和肖八的选择题,可以多做几遍。大题的话我只背了肖四,而且也不是全背,当时肖老师有总结重点,我主要是背诵重点的大题(主要是后期真的没时间了不然我也是信誓旦旦说肖四肖八全背的)。其实肖四肖八的选择题我分数一直不算高,基本都只有32-35分左右,大题我按30分算,考前只敢估分65分左右,结果今年*74分(对我而言是有点意外)。很多人说肖老师今年押不准,我也不好说,因为我只按照肖老师的指示背,最后大题貌似有36分左右。所以大题的话可能看自己情况,我也不知道是自己这次考场很能编还是怎么的......不放心的同学可以再看看其他老师的押题,时间不够的话,也许肖老师够用。
修改,如果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也可以找学评论写作
资料:阎本,赵本,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
,胡亚敏《叙事学》,追梦人作文班、追梦人家资料、真题4-6月我都处于看书的阶段,阎本看了2-3遍,花了不少时间做电子笔记(后来发现几乎用不到。这几次看完我还是很懵,只有少部分看懂了,大部分都不知所云。暑假时追梦人的资料到了,我就开始看资料。资料先过了一遍,然后开始背。我大概是8月份的时候开始背诵的,背得很慢,背完就忘。资料不算厚,花了1个多月左右背完第一遍,结果发现自己一个字也不记得,此时的我无法不怀疑自己的脑子......不过很神奇的是,文学理论真的就是背着背着就开始理解了,反正就是反复背,按照真题、知识点反复背。文学评论的重复率很高,知识点之间联系也比较强,熟悉之后也许大家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一点我自己的想法是:文学评论的简答、论述题相对灵活,如果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熟悉的例子写进去会很好,又好记又新颖。考场的时候我并不是完全按照资料答题,掺杂了自己的观点与例子,最后是124分。关于写作。这个我是全程跟着追梦人的作文班,他们会提供批改服务,改得很细致很认真。在此之前我还看了刘俐俐的《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和一点胡亚敏的《叙事学》完)。我主要利用前者(用最少的资料!),看评论范文时我会留意哪些理论比较好理解好上手以及如何运用,然后记录在一张纸上,最后总结了几个理论。每次批改完群里都会有其他同学的文章,我也会观摩学习,一些好的理论我要是不太熟悉就去翻《叙事学》和资料。加上自己的练笔经验,最后总结出几个最好用的,考场上直接用。我之前也没写过,第一次写作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下午2点写到晚上10点才憋出1600字,不过最后分数71分,也得到了学姐的鼓励,算是一个较好的开端。此后一篇篇地写,也就慢慢上手了。一个重要的点是:考前一定要模拟!写作我考前模拟了3次,掐时间手写的(和打字感觉完全不同)。第一次写得糟糕极了,白纸上没横线字特别丑,掐着时间还贼紧张,啥也想不出来,更重要的是留了1.5小时我还没写完。最后也是慢慢调整过来,考场的时候写得飞快,居然最后还剩了近二十分钟......总之,考场上一定要把结尾写了,要保证是一篇完整的评论写作,不然徒扣5分并不划算。
中国语言文学
资料:川大四本卷,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追梦人家资料,各种真题,少量网课(改革补充的科目我主要用真题,参考书不多)这大概是最花时间也最让我操心的一门了。参考书太多了,加上丸子姐的资料,我一本一本看,做好计划大致在9月之前看完,期间也做了较为细致的笔记(同样后期没怎么用到)。川大四本卷
、钱本看了2-3次。看完之后9月开始背,但我速度很慢,10月中旬才背完第一遍,背完啥也不记得,加上当时改大综合,我崩了好一段时间。之后就是怀着随便的心情随便背(主要是太多太无措了,但建议还是要知道重点是什么)......加上学姐说一定要多看真题,我也就没事拿真题翻翻。以前我不懂真题到底怎么用,而且早期很多名词解释在讲什么、在哪个朝代等我都不知道,所以那时候看真题没看出什么名堂。不过后来背了两三次之后,我开始能知道考点考什么,我重翻四本卷才恍然大悟老师是怎么出题的(我顿悟比较晚了,十一月份才搞清楚路子,以前一直在摸索、走弯路),于是我加速过四本卷,并且开始对真题的出题习惯和考点频率做总结(比如宋代倾向于江西诗派或宋诗而非宋词,明代喜欢出小说)。首先先背重点,其他的小点也会照顾。真题出过的必然要熟悉,不然考场遇到了却不会该有多难受呢。改革后加的科目大部分我本科期间都学过,所以我是直接拿真题做,也用了川大语言视界的资料,不懂的知识点才翻书。因为有了文学的真题经验,语言学、文献学、外国文学的东西我也给真题做了总结。除了课本,我平时也会听一些网课,比如台大欧丽娟教授
的《中国文学史》或者《红楼梦》,个人认为收获颇多,我非常享受听她讲课,经常舍不得关,不仅仅是为了备考。我没有为此做笔记,只是听一听作为辅助,偶尔觉得很重要的点才会记录。不要让听网课变成压力,它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解压。此外还有北师大的文学课,梁文道先生的《一千零一夜》我也非常喜欢。
总结 请一定要坚持下去!我觉得坚持到参加考试不仅仅是为了上岸的希望,也是为了试探自己的水平。我当时是做好二战的准备的,因为我想读博做学术,觉得自己起码要为这个目标努力两年。所以我很想知道自己在考川大的同学里属于什么水平,好给自己一个更准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