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3 19: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7 05:45
文言文中“敕”的意思如下:
1.告诫;告谕。
2.君王的诏命,诏令。
3.整顿;整治。
敕拼音:chì,注音:ㄔˋ,简体部首:攵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1画,繁体部首:攴部
五笔86:GKIT,五笔98:SKTY,仓颉:DLOK,郑码:FJMO,四角:58940,结构:左右
电码:2406,区位:7523,统一码:6555,笔顺:一丨フ一丨ノ丶ノ一ノ丶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遵敕[zūn chì]
遵照皇帝的诏令。
2.敦敕[dūn chì]
督察敕戒。
3.修敕[xiū chì]
脩敕。
4.敕宪[chì xiàn]
教令。
5.谨敕[jǐn chì]
亦作“谨勅”。谨慎自饬。
6.脩敕[xiū chì]
谨慎不逾矩。
7.训敕[xùn chì]
亦作“训勅”。君上对臣下告谕、诫饬。
8.敕许[chì xǔ]
敕命准许。
9.诏敕[zhào chì]
亦作“诏勅”。皇帝下令。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
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
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你好!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到你!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