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选择的11个方法——读《选择的悖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2 05: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11:13
选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就如你现在选择读这篇文章而不是去看一些搞笑综艺,周末选择和朋友来一次城市周边游而不是宅在家里,晚上和朋友去一下酒吧疯狂一下而不是一如既往在家里玩游戏。
所以我们可以说生活就是选择组成的,有这么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人生会变成怎么样,就是几次大的选择所决定的:读大学,选择职业,结婚。如果我说,选择越多,我们越是能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也越能让我们快乐,应该没人反驳吧?但作者提出来,现代生活给我们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已经变成越来越多人的烦恼了。
父母一辈人可能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丰富,可供选择的机会也不多,但我们不一样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大大提高,有各种新奇好玩的东西。以前愁的是吃不饱,现在愁的是到底要吃什么;以前愁的是买不起衣服穿,现在愁的是衣服太多到底穿哪件。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过去的日子没有这么好玩的电子游戏,这么多的可口饮料,这么多的美的大餐,但我们过得很开心很快乐。反而现在选择多了,我们会无从下手,会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会拿定注意之后还觉得别的选项好像还是更好。
所以,作者才会提出,选择越多并不是越好,至少和幸福感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关系。在选项到达一定之后,我们面对更多选择的时候会焦虑,会难以选择,为了避免后悔甚至会推迟做决定,最终导致错过了最好的选择时机。
为了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作者在本书提出了11个锦囊,它能够让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能够更加明智、理性地去面对。
也许你和我一样,每天烦恼的是早餐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在上班之余,光是要做这些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就已经让我精疲力尽了,哪还有时间去想更重要的事情呢?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一件衣服,就要在网上淘上一个晚上,而决定自己的保险换工作却是那么草率。所以第一件事就是*选择的数量,把不重要的事情尽量简化。如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一样,常年穿着同样的装束,其实是他们同样的衣服有多套,这样就免去了每天需要花时间在这方面的决策,可以把精力分配到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在做某些选择时,也可以有意减少选项,抓出最重要的点,让选项集中在两到三个之间即可。其他选项就不再关注,也告诉自己,没有一个选择可以十全十美,永远有更好的选项,不如就*选择,屏蔽杂音。
这两者的区别就是,选择者是主动出击,而捡拾者是被动状态,即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只能草草决定。回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也不发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类人,什么都要力争最好,上最好的学校,要最好的衣服,找最好的伴侣。他们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害怕更人比较,选择结果不如意时,会非常地失望。这一类人我们称为最大化者。
而有一类人,觉得生活足够好就行了,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选项,一旦做了选择自动将其他选项屏蔽。他们被称为满足者。
我们不得不承认,最大化者整体上做的选择会优于满足者。但在心理上满足者会比最大化者好受很多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同时也要明确有哪些事情需要自己做到最好的选项,什么时候足够好就已经很好了。
机会成本经常影响着我们的决定,比如我花60块买电影票,意味着晚上要花两个多小时待在电影院,本来这段时间我可以用来看书提高自己,60块或许可以买一件打折的 T-shirt 穿一个夏天。
所以我们会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考虑这些机会成本——原本这些成本可以带来的最大收益。习惯性在作出决定时考虑这些成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更好的选择。但过多考虑机会成本呢?我们会过多考虑被淘汰选项的优点,就会降低最终选择的满意度,深陷后悔的情绪无法自拔。
所以,综合考虑可以,但别过度关注。当我们决定不去做某些事情时,就不用考虑什么机会成本。
购物时我们总喜欢选择可以退货的网店,这样的后果就是买的东西十件里面有九件要退掉。我们总喜欢做这些可以让我们后悔的决定,因为我们可以反悔嘛,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嘛。
但当我们可以对某个选择后悔,意味着满足感就降低了。心理学者发现,要是某个选择是不可更改的,我们内心会自动启动多种心理机制,说服自己这个就是比别的选择更好一些。如果选择是可以反悔的,我们心理总会觉得,或许别的选项比这个好?
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把婚姻当成是一次不可反悔的决定,将此人看成是一生一次的抉择,那么这段婚姻的满意度会较高;而有些人心存侥幸,觉得结了婚如果不合适还是可以离婚的嘛,一开始如果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的话,生活中一旦有摩擦便会有一些不和谐的想法出现。
所以这里的建议就是,尽量让自己做一些不可逆的选择,我们人类特有的心理机制会自动说服自己,当前选择就是最佳的,不用左顾右盼啦。
我们对一个选择的满意程度经常受到比较的影响,恰恰我们会经常拿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和别人比较。比如别人的车就是省油,别人的孩子就是多才多艺,别人的工作就是好。
这种比较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挫败感,因为总有人住的房子比你好,总有人月薪比你高,总有人的男(女)朋友比你家的漂亮。克服这种情绪就需要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来对待我们的选择,通过这样来减少失落感。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感恩之心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跟自己说,从明天开始,我会多注意生活中的好事。
后悔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有的情绪,但很多时候我们做了选择却会心生后悔。特别是有些喜欢回忆过去,将某一个选择的重要性放大——如果当初选择了另外一个专业多好,如果当初努力点考上重点大学多好,如果当初努力点考个研究生多好。
这些情绪只会让我们的幸福感降低,没有别的帮助,除非你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动力。所以来听听作者的几个建议: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心心念念了好久买回来的新手机,玩了几天就厌了;或者花了几十万买了不新车,原以为会大大提高幸福感,走上人生巅峰了,开了几个月,当初兴奋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这就不得不提到人类的适应性,生活痛苦时,适应能让我们免于天天以泪洗面,而生活不错时,我们也会因适应不至于一直保持在欢乐幸福的情绪当中。所以你不用以为百万富翁会比穷人家幸福多少,其实痛苦会减轻,幸福同样也会慢慢变淡。
有一句话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你有多大的期望,最终这个东西呈现出来的如果达不到你的期望就会有更大的失望,这个道理我们都懂。
所以要想增加选择的满足感,就是不要对它们期望过高。
从小我们就是在比较中长大,什么看看别人家的小孩啊,看看隔壁班的同学啊,老王家的女儿啊。我们习惯性要跟别人比一比,好像这样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更好?
如果一味地去比较而不反思其中的差别,比再多也是徒劳,更会打击到被比较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避免这样的社会比较。
随着生活中存在的选择越来越多,原本我们追求的多选项将渐渐变成一种*。继续常规的选择过程将花费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明白,生活的简化、选项的精简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解放。我们不再徘徊于众多选项之间无法抉择,我们留下更多的精力来处理更重要的选择,我们也不再因为选定之后出现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