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30 19: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7:18
<p>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9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在陶器上使用拍打压印纹饰的方法,而具有印章功能的陶拍的产生,更加说明这种独立的圆形或方形的陶拍,犹如一方圆形或方形的印章,压印在半干湿的陶坯上,这无疑就成了印章的最初形态。“可以说,陶与印是相伴而存、相合而生的。”</p> <p>作为印章的“第一*期”的秦汉时期,印章制作达到了高峰,各种印章材料分级登场,而陶瓷材料却被拒之门外。陶印也有零星发掘,但大多为殉葬明器。唐宋是制瓷业的繁荣时期,瓷质印章在这一时期曾相伴而生,但终未形成气候,明代印学家甘旸曾说:“上古无瓷印,唐宋用以为私印,硬不易刻,其质类玉稍粗……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鉴赏。”这至少说明,甘旸是经眼了不少唐宋以下的瓷印。</p> <p>明清时期,印章进入了“篆刻艺术时期”,这是因为文彭发现了灯光冻石并引入了篆刻,实现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的自篆自刻时代,也可以说是叶腊石时代的开始。这种材料的广泛运用迎来印章史上“第二*期”。</p> <p>陶瓷印章的制作过程较石印复杂,分为制坯、刻印、烧制3个阶段。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陶瓷烧制的时间、温度、施釉量也不易掌握。中国古代的陶瓷印章,胎、釉、彩、饰等方面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与其所产窑的地区特点、时代风格是相一致的。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德化窑莹白双獾钮方印为稀世珍宝。</p> <p>陶瓷印章也由印钮、印面两个部分组成。但陶瓷印一般都没有边款,因为陶瓷在烧制过程中会收缩变形,烧制前作边款也无济于事;烧制后,陶瓷则又质硬拒刀。印钮部分无论仿古的桥钮、瓦钮、鼻钮、覆斗钮,或者是传统的立体兽钮、人物钮,深雕的山水钮等,都可以分为手工刻掐制、印模制和灌浆制三种,其中以纯手工的刻掐为最好,灌浆制作则量多质次。印面部分即陶瓷印章的篆刻部分,也可划分出两种:一为书画金石篆刻家的作品,一为陶瓷工匠的产品。由于传统文化的功力和根基不同,当然以前者为佳。如:清代陈曼生(鸿寿)紫砂茶壶上的篆刻印章“阿曼陀室”,其章法、篆刻、刀法,一切如其印章,在艺术感上甚至比石章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近代一些著名的金石书画家亦大多喜欢陶瓷印章,像程十发先生及已故的唐云先生等,他们精心选择,有的还自己作篆试刀,然后才烧制成印。其实,瓷印既要保持金石书画之传统风格,又能发挥晶莹光泽的瓷彩特色,既有苍劲、朴实的印面章法,又兼精巧别致的雕塑造型,这种效果的获得是很艰难的,它首先要求作者具备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其次,治印时奏刀也难,因为瓷质坚硬紧密,需用钨钢或金刚石的特制刀具,镌刻时不可能像其他石刻那样挥洒自如,即使事先在胚胎上雕镂,柔软疏松,也不易把握;再者,入窑烧时,温度之高低,时间之长短,釉彩之多寡,也影响作品的成败和艺术效果的优劣。此外,印文章法的疏密、文字结构的统一、钮式造型的得体等等,非能触类旁通、深思熟虑、出神入化者,也均难以臻达瓷印艺术之三昧。当然,陶瓷印章只是众多印章类目中的一小部分,偶然使用或篆刻制作,也异趣盎然。</p> <p>现在有个谭玉伟就是这方面的专家</p> <p></p>